第二节 子痈
子痈是指睾丸及副睾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因中医称睾丸为肾子,故名”子痈”。本病特点是一侧睾丸硬痛。子痈最早见于《备急干金方》,以后对子痈与囊痈区分不清,因为子痈严重时阴囊亦会红肿。直至清代子痈和囊痈有了较明确的认识。
〔病因病机〕
本病多由肝经湿热下注,气血壅滞,经络受阻而成;少数由跌打损伤,睾丸络伤血瘀,复染邪毒,化热酿脓而致。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本病位属厥阴经,红肿为热,水肿光亮为湿。辨证关键在于触诊,如睾丸肿大,触之疼痛者即为本病,若只肿大,而无疼痛则非本病。应与囊痈、卵子瘟相鉴别。
1.囊痈:睾丸不肿,只有阴囊肿痛。
2.卵子瘟:症状与子痈相似,鉴别点是发于痄腮之后,睾丸肿痛,但不会化脓。
(二)论治要点
本病发病急,痛苦大。应尽早采用利湿、清热、解毒之法,其中关键在利湿,湿祛则热毒亦易随之消散,避免溃烂而获愈。后期肿硬难消者,应予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三)常见证治
1.急性期:起病急骤,一侧睾丸肿大疼痛,下坠。或有子系(精索)肿硬疼痛;或有阴囊红肿灼热。化脓时皮肤光亮而软,睾丸增大,压痛明显。脓熟则按之应指,有波动感,溃后出黄稠脓液,收口较快。初中期伴有全身症状,发冷发热,头痛,口渴,恶心,小便短赤或有刺痛,少腹抽痛。脉弦滑数,舌苔薄黄。证属湿热下注厥阴。
治法:清热利湿,疏肝理气。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若高热者,加银花、石膏;小腹抽痛明显者,加川楝子、炒小茴香。
2.慢性期:急性症状消退以后,睾丸常留有较硬的肿块,疼痛轻微或不痛。此为肝郁气滞血瘀。
治法:疏肝散结,活血消肿。
方药:膈下逐瘀汤加减。
硬结难消者,加三棱、莪术、炮山甲。
(四)外治法
1.急性期用玉露散、金黄膏外敷。
2.阴囊水肿明显者,用50%芒硝溶液湿敷。
3.脓肿形成时,施穿刺证实,并切开引流,按化脓性疾病常规换药。
4.慢性期用冲和膏外敷。
(五)临证权变
由外伤而引发者,可见睾丸肿痛,但全身症状不甚明显,治疗应以活血化瘀为主,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化脓时肿痛增剧,应加银花、连翘、黄柏等。
〔调护〕
1.肿痛甚者,宜卧床休息。
2,用布带或阴囊托将阴囊托起。
〔应用例案〕
张XX,男,32岁。患者睾丸疼痛反复发作一年余。此次发作3天,阴囊灼热,睾丸疼痛,体温38.2℃,夜难入寐,性躁易怒,小溲黄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此系湿热下注,气血凝滞,脉络不和。治宜清利湿热,疏肝和络。拟用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9克、山栀6克、黄芩9克、柴胡5克、生地12克、车前子9克、川楝子9克、蒲公英30克、凌霄花6克。每日1剂),服5剂,局部红肿基本消失,少腹下坠亦轻,发热已退。但小便仍黄,口苦,苔薄黄,脉弦。照原方续投2剂,服后痊愈。
按:本例子痈反复发作年余,诊断明确。发热,躁怒,疼痛不得眠,医者重用清泄湿火,疏泄厥阴之龙胆泄肝汤,药证既合,病情迅速缓解而愈。倘可继进丸药清解余邪,可望不再复发。(节选自《千家妙方》江苏邵荣世)
〔简便验方〕
1.小茴香60克,同大青盐150克炒热置入布袋内热敷。适用于慢性附睾、睾丸炎。(节选自《在职医生学习中医丛书中医外科学》)
2.马鞭草叶不拘量捣烂,和蜜糖适量调匀敷贴患处,一日一换。适用于急性子痈。(节选自《实用中医外科学》)
〔文献摘录〕
1.《备急千金方·二十二卷·子痈》:“治恶毒肿或著阴卵,或着一边,疼痛挛急,引入少腹,不可忍,一宿杀人方:取茴香草捣取汁,饮一升,日三四服。”
2.《外科证治全生集·卷一阳症门》马评:“子痈与囊痈有别,子痈则睾丸硬痛,睾丸不肿而痛者为囊痈。”(此为二证鉴别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