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血瘤

血瘤是体表血络扩张,颜色紫红的一种肿瘤。《医宗金鉴•外科心法》又名红丝瘤。本病的特点是肿物自肌肉肿起,微紫微红,软硬间杂,皮肤中隐隐若红丝缠绕,触破出血难止,本病好发于婴儿,多在出生后满月前后发现。

〔病因病机〕

《外科正宗》认为本病原因是:心主血,暴急太甚,火旺逼血沸腾,复被外邪所搏而成。而《疡医大全》说:“此患由先天肾中伏火,精有血丝,与气相传生子故有此疾。”提出本病与先天有关,颇为可贵。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诊断本病主要依据望诊和触诊。肿物多呈半球型或扁平隆起,色紫红或有血丝缠绕,典型者一望即可诊断。触之柔软,压之退色、缩小,放手即起,是肿物的特点。

(二)论治要点

凉血化瘀是治本病的常法,若加益气攻毒之品,可以明显提高疗效,或可获得全愈。配合外治法也常常见效。

(三)常见证治

主证:身体任何部位均可发生,但以四肢、面颈部尤为多见。常在出生后满月前后出现,瘤的大小随年龄增长,达到某种程度后,即停止进展。瘤呈半球形或扁平隆起,境界明显,性质柔软如海绵状。表面为红色、紫红色(即脉络交错显露),但亦可为正常皮色。用手压之肿块可暂时缩小及退色,放手后又可恢复原来状态。若擦破后,可引起出血。若因染毒可形成溃疡,溃疡愈合后瘢痕形成,可使肿块部分消失。婴儿患者,有的在数年内可以自行消退,留下萎缩性瘢痕,有的可以持续存在。证属心火妄动,血行失常,凝聚经络而成。

治法:凉血清热,散瘀消肿。

方药:芩连二母丸,每次4.5克,每日2次或用活血散瘀汤。

(四)外治法

1.压迫法:长期用棉花垫或橡胶海绵直接按放在瘤体的外面,并以橡皮膏及绷带加压固定。患在下肢者,可穿着厚弹力袜,有时能使血瘤缩小或消失。

2.注射疗法,先于血瘤局部碘酒,酒精消毒后,用消痔灵注射液与1%普鲁卡因1:1注射于瘤体内,每次注射的药量,视瘤体大小而定,一般在3厘米左右的注射4〜5毫升药液,可依次类推。退针至皮肤处再注入少量药液,减少针孔渗血,注射完毕后,外盖消毒纱布。注射后仅有作胀感,经1〜2天可消失,瘤体部有轻度肿胀,经3〜4天逐渐消失。患处逐渐发硬萎缩,2周后若有部分尚未萎缩,再以前法补注一次。

(五)临证权变

本病往往可因偶然擦破而出血不止,可用桃花散外搽,并加压止血。也有偶然感染溃破成脓者,可按一般溃疡处理。

〔调护〕

注意患部保护,避免擦破出血、感染。

〔应用例案〕

时XX,女,26岁。右颞部发现血管瘤八个月,头痛及肿块胀痛,经上海某医院诊断为海绵状血管瘤,因不能手术,转本科门诊。连服下方:黄芪30克、党参15克、白芍12克、生地12克、紫草9克、丹皮9克、土茯苓15克、蜀羊泉30克、木馒头30克,三月余,血瘤消退全愈。近年来发现上方如加用仙灵脾9克、玄参9克,疗效更为显著。

按:临床上用《医宗金鉴》的治法治疗血管瘤,疗效欠佳,夏少农氏认为:血管瘤的病因是气阴两虚,血热挟毒而成。气虚不能帅血,则血无所依;阴虚则火旺,血热而迫血妄行,瘀滞于静脉之中,静脉逐渐扩张而成血瘤。凡顽固难愈之外证,是为夹毒。所以用益气养阴,凉血化瘀攻毒的上方治疗往往获效。(节选自《中医外科心得》)

〔文献摘录〕

1.《外科正宗•卷之二•瘿瘤论第二十三》:“血瘤者,微紫微红,软硬间杂,皮肤隐稳缠若红丝,擦破血流,禁之不住,治当养血凉血,抑火滋阴,安敛心神,调和血脉,芩连二母丸是也。”(基本概括了本病的特征)

2.《验方新编》:“此(血瘤)肾中伏火胎毒故也”,(与《疡医大全》的观点近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