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节 酒皶鼻

酒皶鼻多见于鼻部、两颊、前额及颏部,分布对称,皮损为弥漫性皮肤潮红,伴发丘疹,脓疱,络脉扩张。鼻部形同饮酒后之潮红,故名。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诸病源候论》认为与饮酒有关。俗称“红鼻子”,为中年男女常见的皮肤病。

〔病因病机〕

过食辛辣或喜酒之人肠胃积热,上熏于肺,肺胃蕴热上蒸于鼻,使鼻部的络脉扩张充血,复受风寒则血凝络脉不散而成。《外科大成》说:“酒皶鼻者,先由肺经血热内蒸,次遇风寒外来,血瘀凝结而成。”此外与情绪激动、精神紧张,或月经期,绝经期,胃肠消化不良等因素有关。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一是抓主证,鼻、面颊部初始为暂时性,阵发性红斑,继之红斑持久不退,常伴络脉扩张,呈细丝状,继续发展在红斑的基础上出现丘疹、脓疱、络脉扩张更加明显,呈树枝状或蛛网状,有轻度瘙痒,病程长久者鼻部组织肥厚、充血,形成表面有小凹陷的乳头样肥厚如瘤状,称为鼻赘,一般无全身症状。二是依据皮损特点辨其热重或是瘀重。

(二)论治要点

本证为肺胃蕴热上蒸所致,故清肺胃之热是治疗本证的基本方法;由于热久使颜面络脉扩张形成红斑时宜用凉血和营之法;若热盛,鼻部出现脓疱、丘疹、红丝缠绕,宜用清热活血之法;若皮肤肥厚、丘疹融合、结节增大,宜用活血化瘀、消肿散结之法。

(三)常见证治

1.肺经血热:鼻部发红,情绪激动和情绪紧张时潮红加剧或伴有丘疹。全身有烦躁口渴,便秘,舌红苔薄黄,脉弦滑。

治法:清肺胃,凉营血。

方药:凉血四物汤。

2.血瘀络阻:鼻部、颜面有红紫斑疹,皮肤络脉明显扩张,患处皮肤肥厚。有时胸闷烦躁,舌质紫黯有瘀点,脉沉滑有力。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四)外治法

1.颠倒散外搽。

2.酒皶鼻软膏外敷,日2次。

(五)临证权变

若酒气熏蒸所致加制大黄、苦参片;若瘙痒加白藓皮、白蒺藜、蝉蜕;若情绪激动加香附、白芍、柴胡。

〔应用例案〕

郭XX,女,44岁,1965年4月25日初诊。鼻部发红二年多。鼻准、鼻翼及两颊部皮肤潮红,皮脂溢出,毛孔扩大,毛细血管扩张。并有脓疱性痤疮损害。在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和进餐时潮红更见明显。月经不调,色紫量多。脉细滑带数,舌质红,苔微黄。诊为酒皶鼻,证属肺经血热。治拟凉血清热。药用:生地30克、当归9克、赤芍9克、丹参9克、陈皮9克、黄芩9克、红花9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外用去斑膏,每日搽一次。7剂后明显减轻,共服30余剂,痊愈后未复发。

按:酒皶鼻属缠绵难愈之疾。本例辨证明确,用生地、赤芍、丹参、红花凉血,黄芩、甘草清热解毒,药证相合,终得痊愈。(节选自《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简便验方〕

绿豆250克、荷花瓣60克(晒干)、滑石15克、白芷15克、白附子15克、上冰片6克、密佗僧6克,共为细末,贮瓶备用。先洗净患处,白天以此药末搽之,晚上以温水调成糊状涂之,晨起洗去,连续用药。(节选自《新中医》1975年3月)

〔文献摘录〕

《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七•面体病诸候•酒齇候》“此由饮酒,热势冲面,而遇风冷之气相搏所生,故令鼻面生皶,赤皰匝匝然也。”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卷六十五•酒皶鼻》“此证生于鼻准头及鼻两边,由胃火熏肺,更因风寒外束,血瘀凝结,故先红后紫,久变为黑,最为缠绵,治宜宣肺中郁气,化滞血,如麻黄宣肺汤、凉血四物汤具可选用,使营卫流通以滋新血,再以颠倒散敷于患处,若日久不愈,以栀子仁丸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