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流注
流注是发于肌肉深部的多发性脓疡。流者,行也,注者,住也。流注就是毒邪流窜到哪里,就停止在那里发病的意思。本病的特征是:初起漫肿微痛,皮色如常,结块不甚显著,好发于四肢、躯干肌肉丰厚的深处,此起彼伏,容易流窜。
流注最早见于明代《仙传外科集验方》。古代流注还包括着多种疾病,如骨与关节的脓肿,附骨疽、流痰等,现已另行论述。
流注现在一般分为暑湿流注、余毒流注、瘀血流注和髂窝流注四种,现分别叙述。
〔病因病机〕
本病总由正气不足,邪气壅滞而成。夏秋之间,经烈日曝晒,先受暑湿,继而露卧乘凉,寒邪外束,客于营卫之间,阻于肌肉之内而成暑湿流注。先患疔疮、伤寒,毒气走散,流于经络,窜入营血而发余毒流注。跌打损伤,瘀血停留,或产后恶露未尽,流注经络,气血凝滞而成瘀血流注。髂窝流注除血行感染外,也可直接经淋巴道而来,会阴、肛门;下肢的破损或生疮疡,或附近脏器感染均可引发。本类病常见于血流缓慢的低位部分,如腰部、大腿后部、髂窝部、臀部等处。正如《医宗金鉴》所说:“盖人之气血,每日周身流行,自无停息,或因湿痰,或因瘀血,或因风湿,或因伤寒汗后余毒……致令气血不行,故名流注”。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一是辨病因,将病史与症状结合起来审因辨证,如有夏秋之际烈日暴晒、劳累史,或者有跌打损伤和经产史,或者有急性热病史等。再结合症状、部位便可分清证候。二是髂窝流注应与环跳疽、髋关节流痰、历节风相鉴别。
环跳疽:髋关节疼痛,可致臀部外突,大腿略外旋,患肢不能伸直和弯曲(骼窝流注屈而难伸)。甚则漫肿上延腰胯,下及大腿。
髋关节流痰:起病缓慢,有痨病史,患肢伸而难屈,局部及全身症状却不明显,化脓缓慢,在病后6〜12月以后发生。
髋关节部历节风:患处多红肿热痛,或呈游走性,有反复发作史,不会化脓破溃。
(二)论治要点
流注是邪气壅滞的疾患,治疗方法以祛其壅滞,使气血流行通畅为重点。初期掌握内消最为重要,但必须辨清虚实,审明病因,方能获效。正虚者“扶正可以达邪”;邪实者“祛邪即能安正”。本病之邪以湿热瘀滞为主,尤以湿邪缠绵难消;正虚者以气血不足多见,尤以气虚不能运血为多。所以治疗时不论扶正还是祛邪,都要兼用活血散结通络之法。
(三)常见证治
1.暑湿流注:在四肢近端或躯干部,如两臂、两腿、腰胯之间都可发生。有一处或数处肌肉疼痛,漫肿色白微热。约2〜3天后肿胀焮热疼痛明显,可触及块物。初伴有恶寒发热,头痛头胀,周身关节痠痛,继则出现胸闷呕噁,渴不多饮,苔白腻,脉滑数等。此为暑湿壅阻肌肉之证。如治疗后寒热不退,时时汗出,胸腹出现白㾦,约在两周左右肿块中央变成微红而软,按之应指,则内已成脓。溃后流出黄稠或白粘脓液,即能热退痛止,肿硬渐消,元气自复,再经两周左右,可以脓尽收口。本病溃后往往有此愈彼起的现象,仍需继续治疗。倘溃久不敛,脓水淋漓,身消瘦,面白无华,身热不退,脉象虚数者,此属正虚邪恋,病情较重。若兼见神昏谵语,胸胁疼痛,咳喘痰血等症,是为毒传脏腑引起内脏器官的转移性脓肿。
治法:初起清暑化湿,清解活血。
方药:清暑汤加藿香、佩兰、大豆卷等。
高热不退者,加石膏、知母;有表证者,加荆芥、防风等。成脓期,宜服透脓散,体虚者宜服托里消毒散加减。溃后如有继发现象的,仍按前法处理,切勿过早用补剂,以防留邪不去。如确系虚证,可用益气、养阴、和胃化浊等法对证治疗。
2.余毒流注:一般症状同暑湿流注,但发病前有疔疮、伤寒等病史。因邪热更甚,发病更为暴急,初起即有寒战高热,口渴引饮,苔黄腻,脉洪数等症。毒邪内攻心肺如神昏谵语,咳嗽痰红,气喘息粗之证亦多。
治法:由疔疮、伤寒之后余毒入络而成者,治法参照“疔毒走黄”。
3.瘀血流注:多见于劳力过度而伤筋脉者,多发于下肢,其次是上肢,呈条状硬索及硬块,但亦有缠生数处,早期治疗,多能消散。初起时全身症状不明显,至化脓阶段,常有轻度寒热,成脓约在5〜10天间,溃后则可孔孔相穿,形如蝼蛄穿穴。由跌打损伤引起者,初起时一般无全身症状,局部结块肿痛,皮色微红,或呈青紫,按之稍感微热,此证消散者少,成脓者多,溃后脓液中挟有瘀血块。因产后恶露停滞而引起者,多发于小腹及大腿等处,初起时隐隐作痛,后则渐成肿块。舌暗紫或有瘀点,脉象涩滞。
治法:初期当和营活血、清热消肿。
方药:仙方活命饮加红花、桃仁、川牛膝等。
成脓期、溃后按暑湿流注治法。
4.髂窝流注:位于髂窝间隙,大多单发,患侧大腿常不能伸直,因而有“缩脚流注”之名。起病较急,初起患侧大腿突然拘挛不适,跛行,同时伴有恶寒发热,头痛等症状,2〜3日后,髂窝部疼痛,大腿向上收缩,略向内收,髋关节不能伸直而呈屈曲位,但膝关节仍能屈伸,倘用手将患肢拉直时,则可引起剧痛,可使腹部向前突起,脊柱似弓状。约7〜10天左右,患部可触及一长圆形肿块,质较硬,有压痛。一月左右成脓,但皮色如常。破溃后出脓黄稠,诸证渐轻,疮口20天左右收敛。
治法:清热解毒,化湿通络。
方药:五神汤合三妙丸加减。
有肿块者,加当归、赤芍、丹参;成脓时加穿山甲,皂角刺。溃后治法同暑湿流注。
(四)外治法
适用于各种流注。
1.初期:肿而无块的,用金黄膏外敷;肿而有块的,加掺红灵丹贴之。
2.成脓:宜切开引流。
3.溃后:先用八二丹药线引流,脓尽后改用生肌散,均以太乙膏盖贴。
(五)临证权变
流注之重证亦可内陷入里,内攻心肺,治法参考内陷条。
〔调护〕
髂窝流注收口后,患侧大腿往往仍然不能伸直,须功能锻炼1〜2月后才能恢复。
髂窝流注:愈后功能障碍时,患者应作适当的伸屈。或以患脚踩圆木一节,往返滚动。
〔应用例案〕
案一:邱xx 男 35岁。
躯干及下肢,先后出现九处肿痛,伴发寒热,已有四天。
刻诊左侧腰背部、两侧少腹、左髋、左小腿及右大腿上段均见漫肿酸痛,皮色不变,范围大者如掌心,小者如鸡卵,发热朝轻暮重(体温37.8℃〜39.5℃),口中干腻;小溲黄少,大便三日未行,舌苔白腻尖红,脉象弦滑而数,白细胞计数14600/立方毫米。证属暑湿外侵,客于经络,阻于肌肉,而成流注。治拟清暑化湿,和营通络。
1.杏仁12克、苡仁12克、飞滑石15克、川萆薢9克、泽兰9克、大豆卷9克、金银花15克、紫花地丁15克、净连翘9克、防己9克、赤芍9克、桃仁9克、丝瓜络9克、炒甲片4.5克、制乳、没各4.5克、嫩角针9克,水煎服。另万消化坚丸每服14粒,一日一次。
2.金黄膏敷肿痛处,一日一次。
内外并治两天,汗出身凉,局部及全身症状大见好转。仍以原法治疗五天,血象、体温恢复正常,局部除右大腿及左小腿两处尚有肿痛外,余均消散。再以原法治疗三天,后即全愈。(节选自《许履和外科医案医话集》)
按:此系暑湿流注。本例病机分析准确,处方用药合理,药证合拍,疗效迅捷。
案二:沈XX,男,28岁,1952年3月29日出诊。
患者于1月份因发热延医治疗,诊断为伤寒症,热度持续不解,经中西医并治,红疹满布而热退向愈,历时两月余,内症未痊而外疡又起,左上臂色白漫肿,经青霉素乳剂肌注一周,外敷“安福消肿膏”共两罐,局部肿势更剧,由臂臑肿及肘下,乃来邀请出诊。
症状:患者面色苍白,形瘦削,卧床不起,左臂臑部坚肿,皮色不变,按之痛不甚,在外侧正中有微红一点,压之疼痛,手臂不能活动,脉濡软少力,舌淡苔薄,爰以消肿膏外敷局部,并处方:生西芪9克、川穹3克、赤芍4.5克、当归尾9克、甘草节3克、角针4.5克、香白芷2克、白茯苓9克、忍冬藤12克、泽泻6克、炙僵蚕9克、制乳没9克,两剂,水煎服。
3月31日出诊,服药两剂后肿势大减,已去十之六七,左臂能伸屈活动,疼痛消失,在外侧正中有约一厘米硬结一块,大便数日未解,处方去皂角针、僵蚕,加陈皮4.5克,炒蒌仁12克,生芪增至18克,内服三剂,外以消散膏贴硬结处。
4月3日三诊,局部肿势全消,尚留剩黄豆大硬结一块,按之不痛,继以消散膏外贴一周而愈。(节选自《临诊一得录》)
按:本例系伤寒症后余毒流注。由于久病之后,面色苍白,形体消瘦,局部色白坚肿,脉濡少力,舌淡苔薄,均系气血大亏之流注重症。欲图内消,只有从益气活血、行瘀散结施治,前后五剂药,竞获全功。此法系治疗流注之变法。但作者变中有常,疗效迅捷,实为辨证准确,方药恰当,功底非浅。
〔文献摘录〕
1.《外科大成•卷四》流注“注者住也,乃气血衰,是有凝滞之患。……郁结伤脾,荣气不从者,归脾汤加香附、青皮散之。……产后恶露不尽,流注经络者,通经导滞汤导之。暴怒伤肝,胸膈不利者方脈流气饮调之。伤寒汗后余邪未尽者,人参败毒散解之。……不得内消者,法当大补气血,培助脾胃,温暖经络,通行关节。”
2.《外科发挥•卷五》流注“暴怒所致,胸膈不利者,调气为主。……肿硬作痛者,行气和血。溃而不敛者,益气血为主。伤寒余邪未尽者,和而解之,脾气虚,湿热凝滞肉理而然,健脾除湿为主。
3.《疡科心得集•卷中》"若因于风寒客热,或暑湿交蒸,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毛,行于营卫之间,阻于肌肉之内,或发于周身数处而为流注。……此必培其脾胃,祛其寒湿,调其营血,脾胃健则血自生而气自行,岂可不固其本根,妄用寒凉克伐之剂,而蹈虚虚之戒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