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胆道蛔虫病
胆道蛔虫病是蛔虫钻入胆道而引起的肠蛔虫的严重并发症,是儿童和青壮年常见的急腹症之一。胆道蛔虫病大致相当于祖国医学中的"蛔厥”。现代医学以前多采用手术疗法,痛苦多,复发率高,现在多采用非手术疗法,治愈率已达95%以上,只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才考虑手术治疗。关于治疗方法,虽然很多,但原则一致。
〔病因病机〕
由于饮食不洁,素有蛔虫病史,加之饥饱失常,发热,下痢,胃热,脏寒,或服驱虫药剂量不足等因素,腹内蛔虫向上盲动,其具有钻孔癖性,故上窜钻入胆道而发病。蛔虫堵塞胆道,则肝胆气滞,发生疼痛;肝气犯胃,则胃气上逆而噁心、呕吐;甚则蕴湿生热,则有发热、黄疸;热甚肉腐为脓,则可出现寒战高热等证。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一是抓主证以明确诊断:
1.腹痛:突然右上腹部剧烈“钻顶”样痛,发作时辗转不安,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呻吟不止,四肢厥冷,多发作在夜间或饭后。痛止后则如常人。其特点是症状严重,体征轻微。
2.恶心呕吐:腹痛不久,发生恶心呕吐,吐物先为胃内容物,后为胆汁,有些病人还吐蛔虫。若既往有蛔虫病史,对本病诊断更有价值。
3.发热黄疸:一般在发病二十四小时后,可能发生黄疸。如若长时期的发热、寒战,出现黄疸,并有右肋部疼痛者,可能有肝脓肿的发生。
4.右上腹部有轻度压痛及肌紧张,面部有虫斑,舌质上可见虫点,胆囊穴有压痛。
二是根据腹痛、发热和舌苔脉象的变化来辨析。
三是应与下列疾病鉴别诊断:
1.胆道系统感染和胆石病:腹痛为持续性,无间歇期及“钻顶”感,腹部体征较明显,中、右上腹有压痛,或可触及肿大胆囊,伴发热或寒热往来和黄疸。
2.急性胰腺炎:腹痛部位在上腹或左上腹,疼痛性质为持续性剧痛,上腹部压痛呈横位性,血、尿淀粉酶升高。
(二)论治要点
本病治疗的关键是安蛔驱蛔,一般以乌梅丸为主药,当并发胆道感染和胰腺炎时,则宜配用清热利湿等法。
(三)常见证治
1.蛔厥:右上腹阵发性的钻顶样痛,掣引肩背,时痛时止,痛时辗转不安,面色苍白,四肢逆冷,身出凉汗,静而时烦,或得食则吐,或吐蛔虫,小便清,苔白,舌尖现红点,脉弦紧。此乃蛔虫上扰,内热外寒之证。
治法:安蛔止痛,寒热并进。
方药:乌梅丸加减。
痛甚时,加木香、川楝子;便秘者,加大黄、芒硝。
2.蛔热:恶寒、发热、胃脘胁肋胀痛,腹部微急拒按,不思饮食,口干口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苔黄,脉象滑数,或弦数,若湿热甚者,可有黃疸,恶心呕吐,苔黄腻,脉弦数。此为蛔虫上扰,内热蕴结。
治法:清热利胆,安蛔止痛。
方药:金银花30克、柴胡9克、板蓝根15克、郁金12克、使君子10个、川楝子15克、大黄9克、槟榔30克、厚朴9克、元胡12克。
若黄疸湿热并重者,加茵陈、车前子、龙胆草,重用郁金;热甚者,加生石膏,大青叶;神昏谵语者,加紫雪丹。
3.蛔隐:虫厥过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仅有脘胁部胀闷不适,低热,恶心,纳呆等症,苔薄白,脉沉弦,或有肠蛔虫的一般症状存在。胆道造影胆道内仍可见蛔虫。本证或无症状表现,或只有轻度肝胃不和之象,但胆道蛔虫仍在,故为隐性胆道蛔虫症。
治法:利胆排虫。
方药:蛔虫汤2号。
如果连续使用本法治疗三十天无效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四)临证权变
一般在胆道蛔虫发病治愈后,应继续治疗以巩固疗效。治疗原则是清热利胆,驱虫杀虫,以免复发。处方:柴胡10克、金钱草15克、郁金10克、槟榔30克、使君子12克、苦楝根皮15克、大黄6克,水煎服,连服三天。其次,本病经中药治疗一周以上,反复剧烈发作不得控制,或有胆道出血,高热不退,或已明确诊断有其它严重并发症者应及早手术治疗。
〔调护〕
1.注意饮食卫生,避免感染蛔虫卵。
2.及早治疗肠蛔虫病,服用驱虫药剂量必须充足。
〔应用例案〕
霍XX,男,7岁。1977年1月12日入院,住院号7907。
病史:阵发性右上腹绞痛四天。
四日前突然发生右上腹部疼痛,阵发性发作,绞痛增剧,疼时出汗、呕吐,夜间发作多,曾经xxx医院住院治疗,服中西药未能治愈。三日无大便,小便尚可,曾服驱蛔灵10片,一日2次,服药后一直没有大便。
过去健康,查体未发现阳性体征,诊为胆道蛔虫症。证属虫积腹痛,治以乌梅丸加减。处方:乌梅五枚、川楝子9克、黄柏4.5克,使君子9克、大黄4.5克、槟榔9克、川椒3克、当归9克、青皮6克、茵陈15克、芒硝15克(冲服)
1月13日晚,患儿大便,排出蛔虫4〜5条,腹痛止。1月14日全愈出院。嘱其今后饭前便后洗手,定期驱虫。(节选自《中医外科心得集》)
〔简便验方〕
1.茵陈60克,加水至完全浸泡药物为度,煎成200毫升为一剂,一次温服。
2.巴豆100毫克顿服,至腹泻为度,每天量以不超过400毫克为宜。 制服法:巴豆去皮白膜,取仁生用,切成细小颗粒吞服。腹泻剧者,可停药,并饮冷米汤或冷绿豆汤。
3.食醋60毫升,加入花椒少许,加热煮开后,除掉花椒顿服。
〔文献摘录〕
1.《伤寒论•辨厥阴病脉并治》:“蚘厥者,其人当吐蚘。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蚘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蚘。蚘厥者,乌梅丸主之。"(从症状与治疗看,蛔厥与胆道蛔虫症有相似之处)。
2.《医学入门》:“其人素有食蛔或因病过饥,虫逆上咽膈而出。”(以此指出饮食不节亦为蛔虫病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