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子痰

子痰是生于睾丸部的痨证性疾病。其特点是睾丸部有发展缓慢的肿块,或成串珠样硬结,化脓溃后,流出稀薄如痰的脓液,愈合困难。

本病多见于20~40岁的青壮年,起病及经过缓慢,多有痨病病史。明、清文献中称“穿囊漏”者,可包括本病后期的部分症状。近代中医书藉,又有称本病为”慢性子痈”的。

〔病因病机〕

多由肾亏不固,络脉空虚,阴寒痰湿之邪乘虚侵袭,凝结于肾子发为本病。故多见阴部冷痛,硬结难消。日久郁而化热,腐肉为脓。化脓时可见阴虚内热,低热、盗汗,腰膝痠软;久病不愈可见阴阳两虚的证侯。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诊断本病重在触诊,仔细触摸患处肿块性质、形状和触痛等情况,可作初步诊断。本病有由寒化热、阴损及阳等病理变化,辨证时要密切注意症状的寒热不同,并区别是虚热还是虚寒。

(二)论治要点

本病为寒湿凝聚肝肾之阴寒证,病情缠绵,根治不易,久之则阴阳互损,寒热错杂,痰浊交凝。若成脓前治之得法,如阳虚者,用阳和汤温阳散寒,阴虚者,滋阴清热,则使阴阳平秘,寒热消除,多能消散于无形之中,不致溃腐成漏。

(三)常见证治

1.初期:发病缓慢,开始偶感阴囊酸胀,附睾尾部有硬结肿大,或呈条索状肿硬,或子系上有窜珠样结节,疼痛轻微,或有触痛,阴囊发凉。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或伴有腰膝酸软,肢冷畏寒,舌淡红,苔白,脉沉细。证属肾虚寒凝,痰浊结聚。

治法:温肾散寒,化痰消结。

方药:阳和汤加减。 若阴囊冷湿者,加泽泻、仙灵脾;食纳不香、消瘦者,加党参、白术、砂仁、陈皮;局部抽痛,痛连少腹者,加炒小茴香、川楝子。

2.成脓:常在数月以至数年后,阴囊与睾丸逐渐粘合,皮色紫红,形成脓肿。全身可有午后低热,乏力盗汗,腰酸困疼,舌红,苔薄黄,脉细数。证属寒化为热,阳损及阴,热盛肉腐,成脓将溃。

治法:滋阴清热,化痰排脓。

方药:滋阴除湿汤合透脓散加减。

若热甚、痛甚、便秘者,加大黄、金银花。

3.溃后:脓水淋漓,清稀如痰,夹有豆腐渣样物,疮周紫暗,久不收口,多成窦道,不易愈合。全身或有低热、盗汗等全身证状,或有肢冷畏寒,面色㿠白,腰膝酸软,脉弱无力等阴阳两虚的证侯。

治法:阴虚者,继续滋阴清热。

方药:滋阴除湿汤加减。

若阳虚者,宜温阳补虚,方用先天大造丸。

(四)外治法

1.初期:中和膏外敷。

2.成脓:切开排脓。

3.溃后:溃脓不畅者,用五五丹药捻,提脓祛腐;脓尽新肉生长缓慢者,生肌散收口。

(五)临证权变

溃后形成漏管者,内治以补养生肌,可用人参养荣汤合十全大补汤加减,外用五五丹药捻等化腐败脓,脓尽用生肌散收口。

〔调护〕

1.加强饮食营养,注意休息。

2.阴囊应用阴囊托托起。

〔应用例案〕

田XX,男,32岁,门诊号:801021。

1980年4月2日初诊:睾丸肿痛一月,左侧少腹拘急不适,下午发热38.5℃~39℃,夜间盗汗,临晨汗后热退。有肺痨病史。经XX结核病院诊为副睾结核,用链霉素等抗痨治疗一月,发热不退,转中医治疗。查左侧睾丸肿硬,有3X2X2厘米的长形肿物,压痛。舌质红,苔黄腻,脉弦细。证属素体阴虚,痰湿凝聚,寒已化热,子痰酿脓。急则治标,以养阴清热为主,但此等沉寒大热之证,非常法所能取效,拟寒热并用之。处方:玄参15克、麦冬15克、沙参15克、生地12克、炒小茴香10克、肉桂6克、炮附子10克、大黄10克、荔子核10克、橘核10克、知母10克、丹皮10克、地骨皮10克。

4月25日二诊:服上药4剂,体温降至37.5℃,睾丸痛减,肿硬,苔黄腻。上方加丹参30克、白芥子10克,水煎服3剂。

4月28日三诊:睾丸肿物已见缩小,体温渐趋正常(37.2°C),黄腻苔渐退,仍觉疲乏无力,上方加减继服。至1980年6月30日,睾丸肿块虽末全消(留有黄豆大小结节),但全身情况良好,体温正常。

:此证系阴损及阳,寒热错杂,大热不除之重症,多非平平之药所能取效者。本方大黄、附子同用,除大热,祛沉寒,乃前贤之经验。岳美中老中医曾考证《金匮要略》大黄附子汤。日本人尾台榕堂《类聚方广义》谓:此方能起寒疝,阴囊肿痛。浅田宗伯《勿药药室方函口诀》谓:大黄与附子为伍者,皆非寻常之症,如附子泻心汤,温脾汤亦然。凡顽固偏僻难拔之疾,皆阴阳错杂,非常例所拘。(编者临床治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