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药物性皮炎
药物性皮炎又称“药疹”,是药物通过口服,注射、吸入、肛门拴塞、皮肤吸收等途径进入人体后引起皮肤和粘膜的急性药毒反应。比较常见的有麻疹样红斑、猩红热样红斑、风团、丘疹、水疱或脓疱性皮疹及固定药疹等。中医文献把这类疾病称为“中药毒”。《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等书有“解诸药毒篇”。
〔病因病机〕
本病总的原因是由于禀赋不耐,药毒侵入体内而发病。如遇药毒侵入,与湿相合蕴而化热,在病理过程中可出现风、湿、热、毒为主要特点的证候表现。
引起药物性皮炎的主要药物有解热镇痛药,以氨基比林、安乃近、保太松多见;磺胺类药以磺胺噻唑、长效磺胺多见;安眠镇静药以巴比妥类多见;抗菌素类以青霉素、链霉素、先锋霉素为多见;中药引起药物性皮炎的报告逐渐增多,如葛根、花粉、紫草、大青叶、板兰根、鱼腥草、穿心莲、白蒺藜、贝母、丹参、红花、人参、乌贼骨、地龙、大黄、五味子,复方成药有六神丸、云南白药、益母膏、羚翘解毒片、牛黄解毒片以及柴胡注射液、复方地龙注射液,板兰根注射液,穿心莲注射液等。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一是问清有无用药史,一般情况下药物性皮炎多在用药后7〜10天出现,如果以前曾用过同样药物或同类药物,症状可于数小时或1〜2天内迅速出现。二是同一药物在不同的个体中可发生不同类型的临床表现,而同一临床表现又可由完全不同的药物引起。常见症状有下列数种。
1.风团型:发生大小不等的风团,色红,持续时间长,早觉瘙痒,伴有刺痛、触痛,可散布于四肢、躯干,严重者口唇、包皮及喉头可出现氷肿。中药引起的药疹以此型为多见。
2.猩红热样或麻疹样型:皮疹呈弥漫性鲜红色斑或米粒大至黄豆大红色斑丘疹,对称分布,皮疹密集,范围广泛,以躯干为多,形态如猩红热样或麻疹样,是药物性皮炎最常见的一种。
3.固定性红斑型:皮疹特点是局限性圆形或椭圆形水肿性鲜红色或紫红色斑,严重者斑疹上可出现水疱,愈后留色素沉着,每次发病多在原来部位,皮疹尤以口唇、口周、龟头、肛门等皮肤粘膜交界处,手、足背等处多见。
4.多形红斑型:本型特点为豌豆大至蚕豆大圆形或椭圆形红色水肿性红斑或丘疹,严重者常有水疱,境界清楚,对称性发生于四肢,有痒感,在口腔、外生殖器的皮疹常发生糜烂、疼痛。
5.湿疮样型:局部湿疮样皮疹的损害逐渐扩大,皮疹发生后如果再内服或注射同一类药物可发生泛发性或对称性湿疮样皮损,自觉瘙痒或发热。
6.剥脱性皮炎样型,表现为全身皮肤鲜红肿胀,伴有渗出结痂,逐渐出现大片状鳞屑剥脱,粘膜亦可充血、水肿、糜烂,是药物性皮炎的严重型,常伴有明显的全身症状,发热恶寒、恶心呕吐,淋巴结肿大,严重者出现黄疸,有肝肾损害。
7.大疱性表皮松解型:是最严重的一型,特点是发病急,皮疹起始于面、颈、胸部,为鲜红色或暗紫色的斑疹,很快融合成片而发展全身,斑上发生大小不等的松驰性水疱及表皮松解,形似烫伤,极易擦去而露出大片糜烂面。全身症状严重,有高热和脏腑损害,死亡率很高。
三是根据患者症状、舌苔和脉象辨析为各种证候。
(二)论治要点
本证表现复杂,但热证是本病的基本表现,因此清热是基本治法,热证由轻到重,由气分到血分,甚至出现气阴两伤证,按热的程度分别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三)常见证治
1.风热在表:皮肤干燥无汗,皮损呈鲜红色丘疹或斑丘疹,有痒感,全身有轻度发热,口干渴,小便黄,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凉血止痒。
方药:消风散加减。
若皮肤干燥者,去木通、苍术;疹色红者,加丹皮、赤芍。
2.湿热内郁:在丘疹或斑丘疹为主的皮损上有不同程度的渗出,或水疱糜烂挟杂其间,自觉瘙痒,全身有发热、口干、胸闷。不饮食,大便溏泻,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萆薢渗湿汤。
3.气血两燔:丘疹或斑丘疹泛发成片,颜色紫暗,疼痛,灼热,瘙痒。全身症状壮热烦渴,心烦躁扰,舌红绛,苔黄燥,脉数。
治法:清热解毒,活血化斑。
方药;清瘟败毒饮。
4.热入营血:皮疹颜色鲜红或紫暗,压之不退色,分布较密集,严重时有水疱。全身壮热,或身热夜甚,躁扰昏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舌质紫绛而干,脉数。
治法:清热凉血解毒。
方药:清营汤加减。
尿血者,加大小蓟、侧柏叶;便秘者,加生大黄;口干者,加鲜沙参、鲜石斛、天花粉。
5.气阴两伤:严重药疹后期大片脱屑,粘膜剥脱,神疲乏力,纳呆便溏,口干唇燥欲饮,苔剥舌红,脉细数等。
治法:益气养阴,清热和胃。
方药:增液汤合益胃汤。
(四)外治法
1.小范围皮损用三黄洗剂外搽;皮损广泛者,用青黛散干扑;结痂、干燥者,用青黛膏外涂。
2.剥脱性皮炎型,湿润期,全身用青黛散,麻油调涂,每日2、3次。脱屑期,用麻油少许保护皮肤,如凝成厚痂,需用棉花蘸麻油,如磨墨状轻轻揉揩。
(五)临证权变
热极动风加羚羊角、勾藤、菊花;便秘加大黄、芒硝(冲服);痒甚加白藓皮、苦参、刺蒺藜;高热不退加板兰根、黄连;口干渴甚加沙参、石斛、天花粉。严重者宜中、西医结合治疗。
〔调护〕
1.多吃清淡食物,忌食鱼腥虾蟹、辛辣动风食物。
2.在用药过程中出现可疑症状,应立即停用可疑药物。
〔应用例案〕
李XX,女,24岁。患者于一天前因腹痛而自己配服安基比林,后即左手指,右足背出现红斑、水疱,不痒不痛,只感灼热,继则迅速扩展到右手指、右足背及两胯之间,两胯与足背之水疱大如鸡卵。全身无寒热,纳食尚可,但口中干苦,渴喜饮,舌苔白腻,脉细不数。素有腹痛腹泻史,每至夏季发作,此次又发旬日。
谅由平素肝强脾弱,湿热内蕴,是以一交夏令,湿热用事之时,腹痛泄泻即发。因其素禀不耐,故服安基比林后又发红斑。治宜先挫其锋。1.大青叶15克、板兰根15克、川连3克、丹皮9克、赤芍9克、黑山栀10克,连翘10克、甘中黄3克、滑石12克。2.香连丸,每服4.5克,一日2次。3.用空针筒抽出水疱中液体,再以三黄汤做冷湿敷。经治两天,红斑消退,腹痛便泄未已,遂改投调理肝脾、清理湿热之法,用痛泄要方、香连丸加味。连治一周,痛泻告定,红斑全退,共治八天,全愈出院。
按:此病先患泻,因药物过敏而引起红斑,来势正盛,若不控制,易成大患。故先用清热解毒之剂以治其斑,后用调理肝脾之剂以治其泻。轻重缓急,次序分明。(节选自《许履和外科医案医话集》)
〔简便验方〕
1.绿豆60克、苡仁30克,洗净加水适量,煨烂,加糖适量,连汤一起顿服,每日一剂,直至病愈。
2.绿豆60克洗净在开水内泡12小时,取出捣成糊状,外敷患处。(节选自《新医药学杂志》1975.12月)
〔文献摘录〕
《证治准绳•疡医•卷五•赤白游风》“面游风毒,此积热在内,或多食辛辣厚味,或服金石剂量太过,以致热集上焦,气血沸腾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