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疖
疖是生于皮肤浅表的急性化脓性疾患。疖之病名,首见于《刘涓子鬼遗方》(公元499年),元•齐德之的《外科精义》中,对疖作了专门论述。《外科理例》中论述本病有色红、灼热、疼痛、突起、根浅,范围多在一、二寸,出脓即愈的特点。疖按形状可分为有头疖(疮的中心部位一开始就有一脓栓)、无头疖(疮的中心光软无脓栓);按病情特征可分为“暑疖”、“蝼蛄节”和“疖病”(多发性疖)三种。疖发于暑天,症状轻而易治者,称暑疖,一般说的“疖无大小,出脓就好”就是指暑疖。如果疖头部,治疔护埋不当,则互相蔓延而成“蝼蛄疖”(又名“蟮拱头”)。若反复发作,日久不瘥的则称为“疖病”,治疗不易。虽然它们的性质都属于疖的范畴,但证治不同,故分别叙述。
一、暑疖
本病发生于夏秋季节,故名暑疖,又叫“热疖”、 “火疖”,若生于其它季节者称为“疖”。多发于头面,小儿易患之,故为小儿常见病之一,产妇亦较常见。
〔病因病机〕
一般多因夏秋季节气候炎热,或受强烈的阳光曝晒,感受暑毒而成;或因汗泄不畅,热不外泄,暑季湿热蕴蒸肌肤,引起痱子,复经搔抓,破损染毒而生。此外,凡体质衰弱者,由于皮毛不固,易致外邪侵袭,更易发生本病。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诊断本病主要依靠望诊,从疮的大小形状,一望可知。对有全身症状的疖子,需根据季节和症状辨清热重或者湿重。
(二)论治要点
本病轻小表浅,清热化湿解毒多能治愈,但要注意变生疔疮等证。
(三)常见证治
主证:初起局部皮肤潮红,次日发生肿痛,根脚很浅,范围局限,病程多在一周左右。有头疖先有黄白色脓头,随后疼痛增剧,自行破溃,流出黄白色脓液,则肿消痛减。无头疖结块无头,红肿疼痛,肿势高突,3〜5天成脓,切开脓出黄稠,若迁延一周以上,切开则脓水稀薄,或夹血水,再经二、三天收口。暑毒轻者一般无全身症状。暑毒重者,可遍体生疖,少则几个,多则数十个,或簇生一起,状如满天星布(俗称“珠疖”),破流脓水,局部可有潮红胀痛,并可出现全身不适,寒热头痛,心烦胸闷,口苦咽干,便秘溲赤,苔黄脉数等症状,总属暑毒湿热为患。
治法:清暑化湿解毒。
方药:清暑汤加味。
小溲短赤者,加茯苓,生苡仁;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若疖生多处,全身火毒症状重者,可用银花甘草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四)外治法
1.初期:千捶膏盖贴;或金黄散以金银花露或菊花露调成糊状,敷于患处;或三黄洗剂外搽。珠疖宜青黛散以麻油调敷。
2.成脓:切开排脓。
3.溃后:用九一丹掺太乙膏盖贴,每日换2~3次。
(五)临证权变
生在面部的疖,若初起用力挤压或碰伤则往往转成“疔疮”重证;若患在头顶皮肉较薄处,如脓成不予早泄或切口太小,引流不畅,以致头皮窜空,可转变成“蝼蛄疖”;生在大腿部和小腿部的有头疖,由于挤压或碰伤,可转变成痈。治疗参照有关各病。
二、蝼蛄病
蝼蛄疖俗名” 蟮拱头”,多生于小儿头皮部位。因其未破如蛐蟮拱头;破后形似蝼蛄穿穴,是以形状命名的。
〔病因病机〕
本病多由暑疖治疗不当、疮口太小,流脓不畅,形成袋脓所致:或因护理不慎,搔抓碰伤,以致脓毒旁穿而成。本病与身体虚弱有关。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本病根据部位和症状容易诊断。红肿属热;日久多伤及气血。
(二)论治要点
本病治疗的关健是彻底排脓,防止形成袋脓,便可治愈。
(三)常见证治
主证:蝼蛄疖外形有两种,一是患病后局部肿势虽小,但根脚坚硬,破溃后脓液虽然排出,但根脚不散,收口后因余毒未尽还可复发,常常一处未愈,他处又起;另一种疮大如梅李,相联三、五枚,溃破出脓后,疮口不敛,迁延日久,头皮窜空,而且互相沟通,缠绵难愈,严重者可以损伤颅骨。此为湿热蕴结。
治法:同暑疖。
体虚者,加用健脾益气之品,如太子参、淮山药、茯苓等;如舌光少苔,胃阴耗伤者,加用石斛3克,煎汤代茶。
(四)外治法
1.需手术切开者,宜将相互窜通的空壳作”十”字形切开,便于脓液排出,如遇出血,可用垫棉法,以压迫止血。
2.疮面肉芽水肿宣浮者,用九一丹等粉剂撒疮口,外盖贴太乙膏,每日换2〜3次。或用硼砂撒满疮口,外以敷料包扎,脓净改用生肌散收口。
3.有死骨者,必须取出才可收口。
三、疖病
多个疖子在一定部位或散在身体各处反复发作的叫疖病,或称”多发性疖”。其特点是此伏彼起,日久不愈。若生于项后发际部的称“发际疮”;生于臀部的叫“坐板疮”。任何季节都可发生,多见于青壮年。
〔病因病机〕
多为外受风热火毒,内蕴湿热所致,或因气阴亏虚,毒气留连皮腠所致。
〔辨证论治〕
(―)辨证要领
疖子红肿热痛,总属热毒为患,但根据患病部位与病因的关系,患于上部者多兼风邪,患于下部者多兼湿邪。按此施治才有良效。
(二)论治要点
疖病的治疗要点是掌握好扶正与清热利湿疏风的关系。急则治标,当疖肿疼痛,发作不休时以清热利湿、祛风为主;当疖肿暂时消散愈合时则以扶正为主,佐以祛邪,坚持治疗,才有根治的可能。
(三)常见证治
1.湿热证:在身体各处,散发疖肿,以臀腿部为多,疮数不定,一处治愈,别处又起,反复难痊。苔黄或黄腻,脉濡缓或微数。证属湿热毒气,留连皮腠,亦与素体气血亏损有关。
治法:清热利湿,和营解毒。
方药:五神汤加地丁、野菊花、六一散。
待其疖肿脓出愈合之后,继以补气、和营、解毒治其本。方用四妙汤加减:当归15克、金银花15克、黄芪30克、甘草10克、赤芍10克、苍术10克,水煎服。
2.风火证:多在颈后部生疖。故又名”发际疮”。初生形如黍豆,顶白肿起,红赤坚硬,痛如锥刺,破溃后出脓而愈,但此消彼起,反复发作,胖人更不易痊愈。破溃出脓,时破时敛,经年累月,虽无多大伤害,但痛痒缠绵,深为痛苦。证为风热上受,火毒蕴结营分,久之气血受损。
治法:疏风活血,清热解毒。
方药:疏风清解汤。
若兼有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者,加酒军;若肿势已消,脉证和平者,可用防风通圣丸表里双解,清其余毒以善后。
(四)外治法
同暑疖。
(五)针剌方法
主穴:在督脉经上,第六胸椎棘突处。
针法:令病人端坐,抱肘低头,在穴位上用针沿皮下进针,深至1.5〜2寸,留针20分钟。
配穴:后合谷穴(在第一、二掌骨连线之缘)。
针法:用毫针快速进针,得气后将针退至皮下,然后将针倾斜15度,沿第二掌骨前缘约达掌指关节处,得气后留针10〜15分钟。
疗程:每周1〜2次,2〜3周为一疗程。
〔调护〕
1.疖疮不要随意挤压,防止碰伤,以免引起其它并发症。
2.多发性疖忌食辛辣鱼腥等发物。经常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勤理发,勤洗澡,勤换洗衣服。
〔应用例案〕
崔XX,男,35岁。初诊日期1957年5月5日。
主诉:臀部常起疖肿已两年。
现病史:两年来臀部经常出现小硬结节,基底潮红疼痛,渐即破溃,有脓性分泌物,不久消退,但隔一星期左右,又发生二、三个,十天左右治愈,如此不断发生。在外地医院曾用青霉素及腰、局封闭等法治疗,未能控制。
检查:右臀部内侧有拇指大的疖肿,中央软化波动,腰部臀部留有多个大小不等的瘢痕。脓培养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脉滑数,舌红,苔薄黄腻。
中医诊断:坐板疮。
西医诊断:多发性疖肿。
证属:湿热下注,蕴而成毒。
治则:燥湿清热解毒。
药用:川连6克、黄芩9克、丹皮9克、赤芍9克、金银花9克,连翘9克、生甘草6克。四剂,外用五五丹。
二诊:5月9日。服药二天后脓出肿消,四天后又起疖肿两个,嘱继服前方四剂。外用金黄散蜂蜜调敷。
三诊:5月13日。所起疖肿肿消痛止,只留粟粒大硬结。嘱其继服前方,防止复发。
后患者来信,称先后共服二十余剂,未再复发。(节选自《疖疔的中医调治》)
按:疖为外科常见而易愈之小疡。但亦需辨证准确,用药恰当。本案是现代朱仁康老先生之例案,案中朱老用芩、连燥湿清热取效,而一般医书多用车前子、生苡仁等利湿,此属殊途同归。
〔文献摘录〕
1.《千金要方•卷二十二》:“凡肿根广一寸以下名疖,一寸以上名小痈。”
2.《外科理例•卷一》:“疖者,初生突起,浮赤而无根脚,肿见于皮肤间,止阔一、二寸,少有疼痛,数日后即微软,薄皮剥起,始出清水,后自破脓,脓出即愈。如不破,用替针丸。”(似为汗腺疖)
3.《外科理例•补溃》:“些小痈疖,方结未成,不可贴膏药,取生鹿角尖于砂盆内,同老米醋浓磨,以鹅翎涂拂四围,当中留一小口,遇干再涂,一二日内即消,”
4.《外科证治全书•卷四》:“湿热怫郁,先见红晕,次发肿痛,患不满寸,名曰疖毒,解暑汤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