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节 癣
癣是最常见的传染性皮肤病。中医文献早有记载,《刘涓子鬼遗方》中已有用雄黄、矾石、水银、黄柏等治疗癣的记载,《诸病源候论》将癣分为干癣、湿癣、风癣、白癣、牛癣、圆癣、狗癣、雀眼癣、刀癣等九种。本节所叙述的主要是指发生于表皮、毛发、指(趾)甲的浅部的真菌病,常见的有头癣、手足癣、体癣、花斑癣等。癣病具有长期性和广泛性的特征,应当重点防治。由于所患部位不同,其诱因、症状、防治方法各有差异,故分别叙述。
一、头癣
头癣俗称“白秃疮”、“肥疮”,好发于儿童,成人亦有,大部分由理发时感染而成,有些病情严重者,拖延日久则很难根治,往往时愈时发,是头部所特有的皮肤疾患之一。常分为黄癣、白癣、黑点癣三种,前两种为多见。
〔病因病机〕
风毒外侵,湿热内蕴,内外合邪,上攻头面而发病。临床所见与病人接触是本病的重要传染途径,如污手摸头、枕头不洁、理发工具不洁都是诱因。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一是根据发病年龄、皮损特点可分肥疮(黄癣)、白秃疮(白癣)、和黑点癣三种类型。二是应与白屑风、白疕相鉴别。
1.白屑风:头部瘙痒,叠起白屑,抓之脱屑,并可在眉弓、面部等处有皮损。
2.白疕:在棕红色的斑片上,有较厚的云母状的银白色的鳞屑,头发不脱落,不发生秃疤。
(二)论治要点
本证重在外治,以杀虫为主。只要坚持依法治疗多能收效,但本病有传染性,所以调护、预防也应重视。
(三)常见证治
1.肥疮:初起红色丘疹,或有脓疱,干后结黄色或棕色厚痂,外观呈蝶形,边缘翘起,中心微凹,痂的中心常有2〜3根头发穿过,富有粘着性,痂皮质脆易捏碎,有鼠味。将痂去掉后基底微红,潮湿。痂皮扩大,可遍布头皮,从中穿出未脱落的头发。毛发或者脱落或者枯黄,失去光泽,容易拔出,日久头皮上散布着广泛的萎缩性瘢痕,呈永久性脱发。但头皮四周约1厘米左右区域不易受累,存在正常的发带。本病病程缠绵,多由儿童期开始,到青春期减轻,持续到成人。是头癣中多见而最重的一种。
治法:一般不必内服汤药。
外治法:①治疗前先在头部寻找病区及可疑病区,然后在该区周围1厘米处的头发剃光或剪平,以便敷药。②每日以明矾水或热水洗头后,即在病区敷药,用油纸盖上,并嘱患者包扎或戴帽子固定。每日换药一次,涂药必须厚些。③用药一周,头发比较松动,即可用镊子拔出病发,并争取3天内全部拔完。如果头发未松动,更需多上药膏,不能间断,一直到病变处头发拔光为止。④病区头发拔光后,继续涂原用药膏。此时涂药不宜过厚,每日一次,连续2〜3周,如果病区内发现有残存的头发或断发时,应及时彻底拔除。
2.白秃疮:初起为覆有白色鳞屑的红色丘疹,有头发从中穿出,迅速向周围蔓延,呈圆形小片疏散分布,亦可融合成大片鳞屑斑,边缘清楚。也有少许病人有丘疹、小脓疱和结痂在斑的周围。病发失去光泽,周围绕以白鞘,常离头皮2〜3毫米处折断,故长短参差不齐,自觉搔痒,病程缓慢,但到青春期可自愈,愈后头发可自生,不留疤痕。
治法:同肥疮。
外治法:同肥疮。
3.黑点癣(西医病名):黑点癣很少见,皮疹呈鳞屑性小片,数百较多,头发长出头皮即断,留下的残发在毛囊口呈黑点状。病程缓慢,可经年累月不愈。
治法:同肥疮。
外治法:同肥疮。
(四)临证权变
白秃疫一般均能自愈而不留疤痕,但个别有继发感染者,则在化脓处遗留疤痕,该处头发永不再生。所以应积极以清热解毒法外治化脓病灶。
〔调护〕
1.避免使用患者的梳子、帽子、枕套等生活用品。
2.理发用具要严格消毒,水煮沸15分钟,或用75%酒精、5%石碳酸、10%福尔马林液浸泡,或流水冲洗等方法清洁消毒。理发后用流水洗头。
〔简便验方〕
1.猪胆汁,适用于各种头癣。
将病发剪除,用温开水洗净头用消毒棉球蘸猪胆汁涂患处,每日2次。(经验方)
2.苦参子四两 黄柏末二两
将苦参子煎浓汁去滓,调黄柏末厚敷患处。适用于白秃疮有感染者。(经验方)
3.枯矾一两 萌椒15粒
共研细末,麻油调搽患处,适用于黄癣。(经验方)
二、脚湿气
生于足部的癣称“脚湿气”,发病率高,是手癣患病的10倍。它不但可以传染自己产生手癣、体癣、股癣、甲癣等,还可传染他人。俗称“脚气”或“脚湿气”,“香港脚”,中医文献中“田螺泡”、“臭田螺”、“脚丫痒烂”等均指本病。本病好发于成年人,儿童较为少见,夏秋季节为重,春冬为轻。
〔病因病机〕
由脾胃湿热下注而成。或久居湿地,水中工作,水浆浸渍,感染湿毒所致。多数则由公共脚盆、拖鞋等相互传染而得。尤以穿胶鞋、球鞋、塑料鞋者最易发生。《医宗金鉴》说:“臭田螺,此症由胃经湿热下注而生。”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关键在于辨别局部的皮损特点。临床上可分为水疱型、糜烂型、脱屑型等。但是水疱、擦烂、角化过度、脱屑等皮损往往同时存在,其中以一、二种损害为主。
(二)论治要点
同头癣
(三)常见证治
水疱型:早期出现米粒大小水疱,有瘙痒感,疏散分布,数天破溃吸收后叠起鳞屑,互相融合成半环形或不规则形之也屑性斑片。反复发作使皮肤变粗,少数发生皲裂。也有染毒后可变成脓疱,疼痛灼热。
脱屑型:多发生在足跟或趾旁,亦有在足底、足侧或趾间的。损害为鳞屑不断剥脱,角质层增厚显著、洗脚时可刮下一层白粉样物质。以老年患者为多。
糜烂型发于趾缝间,尤以第三四趾较多,表面浸溃发白,有渗液,如将表皮除去露出红色创面,有剧烈瘙痒感,有特殊臭味,极易染毒。若呈慢性湿疮样变则瘙痒尤烈,顽固难愈。
治法:一般不需内治。
外治法:
1.脱屑型或水疱型均用一号癣药水,或复方土槿皮酊或藿黄浸剂外搽,每日2次;脱屑干燥,或有皲裂者,用雄黄膏外搽,每日2次;有脓疱者,用青黛膏外搽,每日2次。
2.糜烂型:先用半枝莲60克,煎汤待温,浸泡患足15分钟;次以皮脂膏或雄黄膏外涂,每日2次。
(四)临证权变
其中水疱型和糜烂型常可染毒,足丫化脓,脚底足背肿痛,甚至继发小腿丹毒、红丝疔,以致里股臖核肿痛,并可出现形寒、身热、头痛、骨楚、舌苔黄、脉数等,治宜清热凉血利湿,可参照丹毒、红丝疔等治法。
〔调护〕
1.经常保持足部的清洁干燥。
2.夏天尽可能不穿胶鞋,多穿布鞋、凉鞋。
3.脚盆、脚布、拖鞋等用具应分开使用。
4.患足湿气者穿过的鞋袜,最好用开水烫过或阳光曝晒。
〔简便验方〕
1.刘寄奴、艾叶、蒜秸各120克
加水2500毫升,浸泡后煎开5〜10分钟,过滤取药液浸洗患脚,每日一次,每6次为一疗程。每剂可用2〜3次,适用于脱屑型。(节选自《新医药学杂志》1975年8月)
2.食醋500毫升 蜂房60克
混合煎至一半,冷却过滤贮瓶备用,洗净患处涂药,每日1〜3次,适用于水疱型。(节选自《新医学》1974年7月)
三、鹤掌风
鹅掌风多由足癣传染而得。因手掌皮肤粗糙开裂如鹅掌,故名,以成年人多见。
〔病因病机〕
本病是外受风邪,内有湿热,风湿热相合郁久传燥,耗伤气血。肌肤失荣以致皮厚燥裂,形如鹅掌,亦有染毒或足癣传播而得。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一是根据皮损的特点辨清其以何种皮损为主。二是与手部湿疹、汗疱疹鉴别。
1.手部湿疮:常对称发生,损害呈多形性,境界不明显,瘙痒剧烈,可反复发作。
2.汗疱疹:对称性发生于手指侧缘,主要为密集的小水疱。
(二)论治要点
同头癣。
(三)常见证治
主证:初起多发单侧手掌或手指屈侧,先是小水痘,破溃或吸收后出现鳞屑,或伴有潮红,逐渐扩大,融合成不规则的环形,皮损边缘清楚、环内皮纹增宽变厚,触之有粗糙感;或无明显水疱,皮损边缘不明显,仅掌心呈弥漫性皱纹,皮肤纹理宽深、粗糙、肥厚,有小片鳞屑,多对称分布,酷似手掌的慢性湿疮,但无多形性皮损。发于指缝间者多潮红湿润,脱皮,有痒感,病程慢性,经年不愈,冬季有时发生皲裂,疼痛。
治法:一般不需内服药。
外治法:
1.潮红湿润者,用雄黄膏或皮脂膏外涂,每日2次。
2.水疱为主者,用一号癣药水或二号癣药水或复方土槿皮酊外搽,每日2〜3次;或在大暑期间用鹅掌风浸泡方浸泡。
3.粗糙皲裂者,用疯油膏外涂,加热烘疗法每日1〜2次,或每晚睡前先用半边莲60克,煎汤待温,浸泡患手,15分钟后搽干。再厚涂上述药膏,用塑料袋套扎患手,次日晨擦去药膏。
(四)临证权变
有的病人并无水疱,也不糜烂,只有鳞屑和皮肤肥厚、粗糙。即使在夏季也发生皲裂、疼痛,冬季加重,容易引起化脓而肿痛。有肿痛者应加用清热解毒法。
〔调护〕
1.彻底治疗脚湿气、鹅掌风,减少传染源。
2.单独使用脸盆、毛巾。
〔简便验方〕
1.地骨皮30克、苦参30克、苍耳子30克、川椒10克,水煎外洗,每日2次,每次15分钟。适用于干燥皲裂者。(经验方)
2.地骨皮30克、甘草15克。
上药水煎外洗,每天1剂。(选自《河南中医学院学报》1979年2月)
3.仙人掌(鲜)适量
上药洗净,捣烂,拧汁,取汁涂于患处,每日2〜3次。(选自《新中医》1978年2月)
四、灰指甲
因指甲失去光泽,增厚色灰而定名。《外科证治全书》中称“鹅爪风”。以成人为多,绝大多数伴有脚湿气,或鹅掌风。
〔病因病机〕
由于脚湿气或鹅掌风之毒邪日久蔓延至甲板,湿毒内蕴,爪甲失去荣养所致。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根据指甲损害进行诊断:初起甲旁发痒,接着指甲高低不平,增厚或蛀空,最后指甲变形,失去光泽而呈灰白色。
(二)论治要点
同头癣。
(三)常见证治:
主证:一般有四种不同的临床表现:增厚型者,甲缘增厚,渐至全甲增厚,甲板高低不平;萎缩型者,甲板萎缩色白,甲板翘起,其下蛀空;破损型者,甲板部分增厚,边缘破损,略带绿色;甲沟炎型者,甲床周围微红肿肤,不化脓,甲板高低不平,没有光泽。
治法:一般不需内治。
1.用棉蘸二号癣药水或复方土槿皮酊浸渍甲部,每日1次,每次10分钟,连续使用一周后,用刀片将指甲轻轻刮去,刮薄后再继续用药,连续用药3个月以上,方能获效。
2.大暑天用鹅掌风浸泡方浸泡。
〔简便验方〕
白凤仙花捣烂涂甲上,用布包好,每日换1次,直至转好为止。(节选自《中医外科学》)
五、圆癣
凡发生在面、颈、躯干及四肢的癣病称“圆癣”,又称“钱癣”。
〔病因病机〕
湿热邪气外侵郁于肌肤,湿热郁蒸生虫而致。或由直接或间接接触病人的衣服用具而传染,多汗、潮湿及皮肤浅表外伤多促使产生本病。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关键在于依靠望诊,辨别皮损。
(二)论治要点
同头癣。
(三)常见证治
主证:本病多见于下腹部、腰背部及股内侧,初起红色丘疹或水疱,逐渐扩散,形成中心全愈,外围扩限的圆形损害,可见有鳞屑、水疱、结痂等。若皮损相互融合时则形成多环形损害,自觉瘙痒。病程缓慢,天气转凉时可自愈,到次年天暖时又可复发。
治法:本病一般不需内治。
外治法:
1.用二号癣药水或一号癣药水、颠倒散洗剂外搽,均每日2〜3次。
2.土大黄根90克,浸泡在500毫升食醋中,一周后用此外搽患处,每日3次。
(四)临证权变
本病有发于肛门会阴部者,常因患处温度较高,潮湿多汗,易受磨擦,故常见糜烂、流滋、结痂,或常期搔抓,皮肤呈苔藓变。当皮损糜烂疼痛者,用雄黄膏外涂,每日2次。糜烂消失后仍用二号癣药水或一号癣药水外搽。
〔调护〕
1.注意卫生,勤洗澡。
2.避免接触病人用过的衣物及生癣的猫、狗。
〔简便验方〕
1.用粗瓷碗盛少许食醋,将木鳖子洗净后放在醋中研磨,15分钟后用毛刷蘸药外搽患处。每日3次。适用于无糜烂者。
(经验方)
六、紫白癜风
因病变处损害以紫斑、白斑而得名,紫白癜风之名见于《外科正宗》,又因夏季出汗后皮疹明显,《外科大成》曰:“俗名汗斑”。本病具有传染性,常发生于多汗体质的青年,家庭中可有数人同时患病,尤多见于不经常洗澡者。
〔病因病机〕
夏季多汗,腠理疏松,感受风湿之邪郁于皮肤腠理之中而发病。《外科大成》:“紫白癜风,俗名汗斑也,紫因血滞,白因气滞,皆因热体被风湿所侵,留于腠理,搔之起皮而不痛。”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诊断本病的关键在于望诊,观察其部位和病损特点。
(二)论治要点
同头癣。
(三)常见证治
主证:起初皮肤上出现黄豆大小的圆形斑片,略带灰色,隐约可见,有光泽微微发亮,有细小的糠秕样鳞屑,皮损逐渐增多扩大,相互融合形成大片,呈深褐色或深棕色。主要发生在上胸部,可向上蔓延到颈部、肩部,向下蔓延到腹部和下肢。一般无自觉症状,或稍有痒感。
治法:本病一般不需内治。
用密佗僧散干扑,或用二号癣药水或10%土槿皮酊外搽,每日2〜3次。
〔调护〕
患者所着汗衫、短裤宜煮沸消毒
〔简便验方〕
1.白芷30克、冰片1克、密佗僧15克、硫黄15克,共研细末,酒调外搽,每日2次。(经验方)
2.用细盐搽患处,初搽疼痛,须耐之,数次后可愈。(节选自《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应用例案〕
曾XX,女,34岁,1976年8月13日初诊。患脚湿气多年,平时双脚发痒起水疱,糜烂,流水。两周前因搔破左脚,脚缝脱皮,次日左脚背前面即红肿疼痛,不能履地,并沿小腿有红线一条上行,左大腿根部淋巴结肿大触痛,全身发热,经当地医院注射青霉素一周后退热,但左脚红肿痛,故来诊。检查:左足背红肿,按之有凹窝,脚缝糜烂,流水,结痂,有脓性分泌物,左腹股沟肿块仍有压痛。证属湿热下注,化火化毒(脚癣感染)。治宜清热解毒、利湿消肿。药用,赤苓9克、黄芩9克、泽泻9克、丹皮9克、蚤休9克、公英15克、连翘9克、木通6克、车前子9克、六一散9克。水煎服。外用:生地榆60克、马齿苋60克、黄柏60克,上药分成三份,每日一份,煎水约300毫升,待凉用干净小毛巾沾水后略拧半干半湿,溻敷患处,每次半小时,每日3〜4次。三剂后红肿渐消,糜烂渗水已轻,已不见脓性分泌物,疼痛亦轻,腿根部核已消。继服三剂,湿敷同前。8月19日足背红肿全消,并有蜕皮,脚缝已干涸,略痒。嘱用六一散9克、枯矾3克,混合撒脚缝内。五天后接用醋泡方,每晚泡脚半小时,以资防治。
按:本例系脚湿气感染并发红丝疔。朱老辨证为湿热下注,化火化毒,内外合治,措施得力,感染迅速好转,脚湿气亦明显好转,而后用醋泡方坚持治疗,脚湿气自能逐步见愈。(节选自《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文献摘录〕
1.《外科正宗•卷之四•白秃疮第一百四》“白秃疮,因剃发腠理洞开,外风袭入,结聚不散,致气血不调,皮肉干枯,发为白秃,久则发落,根无荣养。如秃斑光润不痒,内血已潮,干枯作痒者,内必有虫,宜用麦饯散擦之。”
2.《医宗金鉴•外科心法•卷六十三•秃疮》“此证生白痂,小者如豆,大者如钱,俗名钱癣,又名肥疮。多生小儿头上,搔痒难堪,却不疼痛,日久蔓延成片,发焦脱落,即成秃疮,又名癞头疮。”
3.《外科正宗•卷四》:“鹅掌风由足阳明胃经火热血燥,外受寒凉所凝,致皮枯槁。”
4.《诸病源候论》:“癣病之状,皮内隐胗如钱文,渐渐增长,或圆或斜,痒痛,有匡郭,里生虫。”
5.《外科证治全书》,“紫白癜风,初起斑点游走成片,久之可延蔓遍身。初无痛痒,久则微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