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急性湿疮
湿疮是指皮损多种,形态各异,总有搔痒糜烂、流滋结痂证候的皮肤疾患。本病以瘙痒、多形性损害、对称发病和反复发作为特点。中医文献依据发病的性质不同又有“浸淫疮”、“血风疮”、“湿毒”、“湿疡”等名,如《诸病源候论》中的浸淫疮,《医宗金鉴》中的“血风疮”;又依据发病部位不同而称耳部者为“旋耳疮”,阴囊处者为“绣球风”,手部的称“瘑疮”,下肢弯曲部位的称“四弯风”等。
〔病因病机〕
本病由风、湿、热邪乘腠理不密之机客于肌肤而成,在发病中脾湿不运是本病的病机基础。湿邪外困或食用腥发动风、辛辣炙搏等食物,直接影响脾的运化,导致水湿不运,腠理不密,使外邪有可乘之机。在病变中湿邪蕴久化热可形成湿热的证候表现,热壅不去,积热成毒又有热毒的证候表现。此外本病又与皮损染毒、肠内寄生虫、接触花粉或毛纺品有关。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一是辨皮肤损害,凡糜烂、渗液、滋水淋漓者属湿;皮肤潮红,挟有红斑而痒者属热;搔痒,脱屑,皮损游走不定者属风,二是辨部位,上部者多风,下部者多湿,而在乳、耳部、阴囊等处则形成特殊的证情。三是本病应与接触性皮炎、牛皮癣鉴别:
1.接触性皮炎:皮损常限于接触部位,皮损的形状与接触物相似,皮疹为水肿、水疱、边界清楚,有明显的接触史,去除病因则很快全愈。
2.牛皮癣:易与慢性湿疹混淆,本病好发于颈项部,无潮红、水疱、湿润、糜烂等,日久皮肤粗糙、肥厚、呈席纹状,往往伴色素减退。
(二)论治要点
本病是以湿热证和风热证为常见。凡皮肤潮红挟有红斑多属有热,宜清热;皮损有渗出、水疱、糜烂或渍水淋漓多属有湿、宜利湿。
(三)常见证治
1.脾虚湿盛:皮损为丘疱疹、水疱、糜烂、滋水淋漓,瘙痒难忍。全身症状有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苔薄腻,脉缓。
治法:健脾利湿,清热止痒。
方药:除湿胃苓汤加减。
瘙痒甚者,加白藓皮、地肤子;大便溏薄者,加怀山药、焦扁豆。
2.湿郁化热:皮肤潮红挟有红斑、肿胀、糜烂、浸淫成片,渗液混浊、结痂、偶有脓疱,多发身体下部。全身症状有发热心烦,口干渴,腹痛大便秘结或溏泻,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祛风止痒。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若焮红热甚者,重用鲜生地、赤芍、丹皮;便秘者,加生大黄;伴青筋暴露者,加泽兰、川牛膝。
3.风郁化热:皮肤潮红,渗液减少有鳞屑,皮损发展较快,有游走性,病变多见于身体上部。全身症状有寒热不适,舌质红,苔薄白,脉数。
治法:疏风清热,利湿止痒。
方药:四物消风散加减。
瘙痒甚者,加地肤子、徐长卿;热重者,加黄芩,银花。
(四)外治法
1.滋水多时可用10%黄柏溶液或蒲公英30克、野菊花15克,煎汤待冷后湿敷;滋水减少时,再用青黛散麻油调搽。
2.丘疹、脱屑为主者,外用三黄洗剂或黄柏霜。
(五)临证权变
皮损见于头面加蝉蜕、菊花;皮损见于中部加黄芩;皮损见于下部加牛膝、车前子;便秘者加大黄;搔痒剧烈者加地肤子、刺蒺藜;便溏加山药、苡仁。湿疮热毒重者,有时形成脓疱,或可合并疖、痈。治宜加重清热解毒,加用五味消毒饮等。
〔调护〕
患急性湿疮忌食辛辣、腥发、动风食物,颜面部忌用肥皂水洗脸及搽用化妆品。
〔应用例案〕
赵XX,女,26岁,门诊号75—8504。1975年5月13日初诊:两手均有湿疹,反复发作已数年,近日因接触某化学药品,遍发红斑、丘疹、水疱、瘙痒,糜烂结痂,延及前臂。用癣药水、考的松等不效。目前正是急性发作,水疱满布,部分红肿糜烂,大便两日未行,口干渴,苔薄舌红,脉弦细。拟清热利湿。细生地12克、京赤芍9克、粉丹皮9克、茵陈12克、蒲公英30克、生犬黄(后下)9克、苦参片12克、白茅根30克、生甘草3克。外用:上药煎第三次湿敷。
5月18日二诊:皮损大部减轻,惟仍搔痒,尚有小水疱。滋水已少,有的已结痂。前方加白藓皮12克。外用:青黛散,麻油调后外搽。
5月25日三诊:皮肤干燥脱屑,瘙痒减轻,基本全愈。龙胆泻肝丸9克(分吞)。地龙片日三次,每次5片。
按:湿疹内服中药效果明显,除辨证施治外,尚需注意外用药的应用:红肿、糜烂、出水,可用中药煎汤(用第三汁)湿敷。一旦炎症控制,改用青黛散麻油调搽。应用时可日搽多次,不致使糜烂处结痂,渗出不畅。(节选自顾伯华《外科经验选》)
〔简便验方〕
1.蝉蜕一两、龙骨五钱,为细末,凡士林一两,调膏外用。
2.蛇床子一两、苦参二两,煎汤洗患处。上二方选自《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3.生蒲黄粉直接撒在皮损上,渗液湿透后再撒,可用纱布覆盖。再用药时继撒,勿将干燥的药粉去掉。《新医药学杂志》1977年9月
〔文献摘录〕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卷七十四浸淫疮》:“浸淫疮发火湿风,黄水浸淫似疥形;蔓延成片痒不止,治宜清热并消风。”
“遍身生疮,形如粟米,瘙痒无度,搔破时皮脂水浸淫成片……宜服消风散,外敷雄黄解毒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