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发
发是生在皮下组织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它的病变范围较痈大,所谓“痈之大者,名发。”发的特点是在皮肤疏松的部位,突然红肿蔓延成片,灼热疼痛,边缘不清,3〜5日皮肤湿烂,随即变成色褐腐溃,或中软不溃,伴有明显的全身症状。
在古代文献中,发常和有头疽共同命名,疽发并称,如《外科精义》的“五发疽”,亦有称脑疽为“发脑”的,有称背发为“发背疽”等等。但严格来说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疾病,故分而述之。
发在临床上有两种类型。一是一些有头疖和有头疽因挤压碰伤,肿势范围扩大合并本病者。一是一些初起无头,红肿范围较大的如发于小腿部的“腓腨发”,发于足背的“足发背”,生于手背的“手发背”等,还有些虽然名为痈,实为发,如锁喉痈、臀痈等,因其性质相同,本节合并论述之,至于发于乳部的乳发则在乳病章中另行分述。
〔病因病机〕
多因肌肤破损,毒邪内侵;或肺脾湿热,毒火内蕴;或由局部疮疖,口疳糜烂染毒等,致使营气不从,逆于肉理,经络阻遏而发本病。一般亦是病发上部者多兼风邪,病发下部者多兼湿邪。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首先是辨部位,由于部位不同,病因各异,所以不同部位发的症状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应同中求异,抓住主症,进行治疗。如锁喉痈来势猛烈,可兼喉风,喘促痉厥;臀痈范围大,病灶深,行动困难。此外应与有头疽、丹毒鉴别:
有头疽:初起有粟粒样脓头,痒痛并作,肿胀扩大,腐烂时形如蜂窝。
丹毒:发病时往往先有全身症状,局部色红鲜艳,边界清楚,有时一面发展,一面消退,很少化脓坏死。
(二)论治要点
本病较痈为重,治疗方法与治痈法类同,但用药宜重,治疗宜早,以免变证出现。
(三)常见证治
初期:局部开始微红微肿,继而红肿炽热扩大,红肿以中心最为明显,而四周较淡,边缘不清。
中期:病变区逐渐扩大而有硬结,疼痛加剧,数天后皮肤湿烂,变成褐色腐溃。
后期:溃后一般脓水黄白或夹有血水。本病初起多有恶寒发热或寒战壮热,骨节酸痛,全身乏力,食纳不佳,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苔黄,脉滑数。溃后则全身症状随之减轻或消失。
如发于颈前正中,结喉部位的名“锁喉痈”,来势猛烈,红肿绕喉,坚硬灼热疼痛,二三天后肿势继续扩大。可因肿连咽喉、舌下,并发喉风、重舌,以致汤水难下。后期可有舌红苔光、胃纳不佳、口干咽燥之胃阴亏损之证。
发于臀部者,俗名“臀痈”,臀部一侧红肿热痛,患侧步行困难。溃破后多有大块腐肉脱落,以致疮口深广,形成空腔,收口慢。
治法:初期治宜清热解毒,和营消肿。
方药:连翘败毒丸加减。
锁喉痈等上部之发,加牛蒡子、马勃、板蓝根散风清热。气喘痰壅,加竹沥、莱菔子、葶苈子;壮热口渴者,加生石膏、知母;便秘者,加大黄、元明粉;痉厥,加安宫牛黄丸1粒化服,或紫雪丹0.9克吞服。臀痈等下部之发,合五神汤清利湿热。
中期,脓腐不易外出者,宜清热透脓泄毒。上方加穿山甲、皂角刺。
后期,肿消热退者,可停内服药;如溃孔深大,久不敛口者,可调补气血,四妙汤加味主之;如胃阴大伤者,可清养胃阴,用益胃汤加减。
(四)外治法
1.初期:用箍围消散法,红热明显者用玉露膏;红热不显者用冲和膏或金黄膏。
2.中期:早期切开排脓。
3.后期,参照“痈”的外治法。
(五)临证权变
本病如发生在手背时,俗称“手发背”,多由风火湿热结聚,气血壅结所致。局部初起漫肿,边界不清,胀痛不舒,或有怕冷,发热等全身症状。治疗时除了清热解毒和营之外,宜辅以散风,方用仙方活命饮合五味消毒饮。本病如发生在足背时,称足发背。多由湿热下注,气血凝聚所致。初期足部红肿灼热疼痛,肿势弥漫,边界不清,溃后脓液稀薄,皮肤湿烂,故治宜清热、利湿、和营、解毒,方用五神汤合萆薢渗湿汤。
〔应用例案〕
杨××,女,46岁。初诊:前五天先是后项疼痛,继而左颈部肿胀疼痛,寒热头痛。白细胞计数12600/立方毫米。检查左侧结喉之旁有5×6厘米之肿块,质地石硬,皮色潮红,灼热疼痛,波动不明显;咽喉充血,扁桃腺不肿大,舌苔薄白,脉细而数。全身伴有恶寒发热头痛,吞咽时咽喉感到疼痛,口中干,饮食减少,不咳嗽。兹拟疏风清热,用牛蒡解肌汤加减。适值经来,治宜兼顾。1.黄连油膏纱布加青敷药,敷患处,一日一换。2.牛蒡子10克、荆防风各5克、夏枯草10克、净连翘10克、薄荷后下10克、丹皮参各10克、紫地丁15克、半边莲15克、桔梗3克、川贝粉3克吞、当归6克,二帖,水煎服。上方略有加减,连续四诊,服药8帖,余肿将消,身热告退,舌苔渐化,脉亦转和,病情稳定,上方加减续服三剂,调理而愈。
原按:夹喉痈(锁喉痈)比颈痈为重,因其部位接近咽喉,若肿势过甚,便易出现堵塞,因此必须早期治疗,才不致酿成大患。(节选自《许履和外科医案医话选》)
〔文献摘录〕
1.《外科精义•卷上》“夫五发者,谓痈疽生于脑、背、眉、髯、鬓是也。……积日不溃,抑之则流血者,谓之发背疽也。”(此为对有头疽合并“发”的描述)
2.《疡科心得集•卷上》“锁喉痈,生于结喉之外,红肿绕喉。以时邪风热,客于肺胃,循经上逆壅滞而发;又或因心经毒气,兼挟邪风结聚而发。”(对锁喉痈的病因描述)
3.《外科证治全书•卷二》“结喉痈,生项前结喉之上,又名猛疽,以其毒气猛烈也。夹喉痈,生结喉之两旁。俱按阳痈阴疽则例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