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节猫眼疮

猫眼疮是皮肤上出现多环相套的斑疹,状如猫眼。皮损有斑疹、丘疹、结节、水疱和大疱等,呈环型、弧形、虹膜状等不同类型。《诸病源候论》称“雁疮”,《医宗金鉴》称“猫眼疮”。本病多发于青壮年男女,常见于冬春两季,也有在夏季发作者。

〔病因病机〕

本病总由禀性不耐所致。或因风热之郛侵入皮肤,与内生之湿热相合发于肌肤而成,或因风寒外袭,以致营卫不和而成;也可因火毒炽盛,蕴结肌肤,或者因病灶感染,药物、鱼、虾等引起。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一是抓住本病的主要特点明确诊断。本病初起多为红斑或丘疹,也可有风团或水疱等,可互相融合。红斑颜色鲜红,或暗红,典型者中心部掌发生重叠水泡,成形特殊的虹彩状。损害好发于手、足、颜面,有时粘膜亦可发生,常呈对称性。二是根据发病季节、皮损和全身症状辨析其属寒、属湿、属火。三是应与冻疮、药物性皮炎进行鉴别。

1.冻疮,多见于冬季。在皮肤露出部,不见于粘膜,手掌、足底也很少发病。有瘙痒,遇热尤甚,不对称,并有皮色暗红或青紫的斑块。

2.药物性皮炎:可有多形性红斑的皮损,但有致敏用药史。

(二)论治要点

本病由风湿热所引发,不论季节和气候冷热都可发病。治疗时用茵陈蒿汤合消风散多能收效,但关键在于辨证,有寒者应祛风寒,和营卫;有火者应清热解毒凉血。

(三)常见证治

1.风寒证:每于气候寒冷潮湿时发作或加重,红斑呈暗红色,指(趾)可肿胀,皮肢温度偏低,常伴有全身症状,畏寒、肢冷、关节疼痛、腹痛、便溏、苔薄白,脉濡缓。

治法:和营祛寒。

方药:桂枝汤加味。

关节疼痛者,加羌活、威灵仙;腹痛、便溏者,加白术、干姜。

2.风湿热证:部分患者多发于夏季。红斑色鲜红,可有较多水疱,常伴有发热、咽痛、口干、关节痠楚、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苔黄、脉滑数。每次发作2〜3周,但容易反复发作。

治法:疏风清热利湿。

方药:消风散合茵陈蒿汤加减。

咽痛者加玄参、知母;热盛者加板蓝、黄连,去牛蒡子、桑叶;关节痠痛者,加防己、木瓜。

3.、火毒证:全身有红斑,大疱,糜烂,出血,结痂,口腔或外阴部粘膜充血、糜烂。发病突然,有怕冷、高热,头痛无力,咽干喉痛,甚至有呕吐腹泻,关节痠痛,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利湿。

方药:清瘟败毒饮加茵陈、车前子。

若噁心呕吐者,加竹茹、半夏;关节痠痛者,加防己、忍冬藤。

(四)外治法

1.皮肤糜烂者,用三黄洗剂外搽;或用青黛膏外涂,每曰3~4次。

2.粘膜糜烂者,用青吹口散外吹,每日4~5次。

(五)临证权变

本病有的发生风团样皮损,自觉瘙痒较甚,可加用蝉衣、苦参等;有的发生紫癜,或瘀血斑,宜加用赤芍、红花、丹皮等。

〔调护〕

忌食鱼腥虾蟹辛辣之食物,预防感冒。

〔应用例案〕

许X,女,24岁,门诊号61644。1973年11月20日初诊。两手发疹瘙痒4、5年,严重时溃烂,当春暧时可自愈。曾按冻疮治疗无效。比较怕冷,别无不适。检查:两手掌手背均有散在的水肿性红斑,黄豆到蚕豆大小,突出于皮肤表面,色暗红。部分红斑中央有水疱,少数糜烂结痂。苔薄白,脉正常。西医诊为多形性红斑,证属风寒阻于肌肤,以致营卫运行不畅。拟桂枝汤加味以调和营卫。川桂枝6克、赤白芍各9克、当归9克、威灵仙12克、生姜皮3克、大枣5枚、生甘草3克,水煎服。外用杜红花9克、细辛9克、甘草6克,煎汤待温浸手,日两次,每次20分钟。4天后红斑转淡,水疱消失,本有关节痠痛,药后也有减轻,稍感口干。再宗原意。前方去生姜皮加红花、生地各9克。头煎内服,二煎浸手。又7剂痊愈,1974年没有再发。

按:本病为风寒阻于肌肤,营卫不和所致,桂枝温经通阳,发表散寒,可解除肌表风寒之邪;芍药敛阴和营,且可监制桂枝;当归、红花、大枣养血和血,使营卫气血流行通畅则病邪自除。(节选自顾伯华《外科经验选》)

〔简便验方〕

地肤子30克、槐花12克、白菊花9克、款冬花9克、夜交藤9克。每日1剂,水煎服,日2次。(节选自《江苏医药》1975年二月)。

〔文献摘录〕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卷七十四•猫眼疮》“此证一名寒疮,每生于面及遍身,由脾经久郁湿热,复被外寒凝结而成,初起形如猫眼光彩闪烁,无脓无血,但痛痒不常,久则近胫,宜服清肌渗湿汤,外敷真君妙贴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