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节 粉刺
颜面、胸背等处,丘疹如刺,可挤出碎米样白色粉质物,故名“粉刺”,常形成丘疹、脓疱或结节等损害。好发青年男女,大多自然痊愈。《诸病源候论》又称“面疮”,“谓面上有风热气生疮,头如米大,亦如谷大,白色者是。”又名为痤、面皰、酒刺。
〔病因病机〕
由于风热袭肺,熏蒸肌肤或过食油腻辛辣食物,使脾胃蕴湿积热,脾主肌肉故湿热外蒸肌肤而发本病。此外情志不遂,肝气不舒,冲任不调亦可导致皮肤的疏泄功能失调发生本病。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一是通过望皮损,认清主证。初起损害为毛囊性顶端呈黄白色的圆锥形丘疹。其顶端变黑时称黑头粉刺,以手挤压可见黄白色半透明性脂栓排出。如继续发展,顶端出现小脓疱,破溃愈后留有暂时性色素沉着,或小的凹坑状疤痕。若黑头粉刺继续扩大则形成大小不等的结节,深在皮下或略高出皮面。有的损害呈黄豆大至指头大的橢圆形囊肿。时轻时重,经久不退,亦可形成脓肿,破溃后可形成显著的瘢痕。一般到30岁左右可逐渐痊愈。二是根据皮损特点和全身症状辨析。
(二)论治要点
本证多有皮脂分泌旺盛的症状,因此在辨治中除清肺热祛风邪外,要兼治脾胃湿热,本证所形成的结节、囊肿多为皮脂郁积的结果,因此治疗上宜行气活血,化痰软坚,使结节及囊肿消散。
(三)常见证治
1.肺经风热:面部、前胸、后背等处出现红色丘疹,皮肤潮红,丘疹中央可有脓疱或疖肿,此起彼消反复发生。舌尖红,苔薄白,脉数。
治法:清肺疏风清热解毒。
方药:枇杷清肺饮加减。
若大便秘结者,加大黄;痒者,加白藓皮、蝉蜕。
2.脾胃湿热,面部、前胸、后背皮脂分泌过多,可见毛囊口扩大,有黑痂丘疹出现,有时有丘疱疹、结节。或较大的疖肿,严重者呈橘皮脸。常伴便秘,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热化湿解毒散结。
方药:黄连解毒汤合茵陈蒿汤加减。
大便秘结者,加大黄;皮脂过多者,加生苡仁、地肤子、车前子。
(四)外治法
1.颠倒散洗剂或痤疮洗剂外搽。
2.三黄洗剂煎水1000毫升,外洗患处,每日2次,一剂药洗2天。
(五)临证权变
有脓疱及疖肿加金银花、连翘、公英、地丁;若情志郁结或冲任不调加当归、白芍、柴胡、益母草;结节或囊肿难消者加三棱、莪术、夏枯草、生牡蛎。
〔调护〕
少食或忌食辛辣、油腻食品,多食蔬菜,忌用手挤压皮疹,经常用温水洗面。
〔应用例案〕
李XX,女,25岁,演员。1980年3月门诊。面部红疹奇痒,此起彼伏,持续不断,搔破后灼痛不堪。食辛辣酒醋等立见加剧;赴海南岛演出则病情加重;到北京后则不药自愈;逢夏天酷热则发作厉害;至冬季寒冷则自行消失。六年缠绵,百药罔效。检查:皮疹紫红,突起触手,压不退色,大如绿豆,小如米粒,边缘清晰,独见面脸,诊为面部痤疮。舌红苔薄黄,脉弦数。治以凉血疏风。药用:水牛角30克、生地30克、赤芍10克、丹皮10克、黄连10克、黄芩10克、桑叶10克、蝉衣10克、当归尾6克、水煎服,每日1剂。2剂见效,续进2剂,随访未见复发。
按:患者平时嗜食辛辣,导致血热风胜,脉络受阻,上干于面,而成丘疹。医者用大剂凉血解毒、疏风通络,故病得愈。(节选自《千家妙方》浙江刘云龙)
〔文献摘录〕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卷六十五•肺风粉刺》“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每发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汁,日久皆成白屑,形如黍米白屑。宜服枇杷清肺饮,外敷颠倒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