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乳岩
发生在乳房部的肿块,高低不平,坚硬如石,状如山岩,故名“乳岩”。其临床特点是乳房部肿块,坚硬不移、不红、不热、不痛、经久不消,位于表浅,易于发现,溃后则凸如泛莲或如菜花。
乳岩是女子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约为全身各种恶性肿瘤的7〜10%,在妇女中仅次于宫颈癌,居第二位。男子乳岩较少见,约占乳岩发病率的1〜2%。妇女的发病年龄大多在40〜60岁之间,即绝经期前后。患者多为寡居,或为未曾生育者,或为既往乳窍流血者。此外本病的发生与遗传因素有一定的关系。
乳岩病名首见于宋《妇人大全良方》。以后的文献如《丹溪心法》、《疮疡经验全书》、《外科理例》中多有记述,其中对本病的症状、预后、辨证、论治等记述全面,认识较深刻,尤其《外科正宗》论述更详。
〔病因病机〕
1.忧思郁怒,肝脾气逆:由于乳部属肝胃二经,恚怒忧思,肝脾两伤。肝伤气郁则易化火;脾伤健运失职则易生痰;有形之痰浊与无形之气火相互交凝,聚结成核,日结月累,发为本病。
2.肝肾不足,冲任失调:血海不足,月经不调,则气血虚衰,运行不畅而致气滞血瘀,阻于乳络而生。乳岩多见于绝经期前后者,与冲任失调关系更大。
3.热毒蕴结:气郁、痰浊,瘀血积久化火成毒,以致毒热蕴结,而成坚核。乳岩发病前乳窍流血,发病后肿块处网布血丝,溃后出血臭秽,这都与热毒有关。待其溃烂,则渗液流津,出血污秽,耗阴伤血,最后导致气血衰败,五脏俱损。古人多认为是“百人百必死”之证。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乳岩种类较多,其中以硬癌最为多见。湿疹样癌、胶样癌、炎性癌等,虽然少见,但有其特殊的临床表现,且易与乳部的其它疾病相混淆,故一并叙述于下。
1.硬癌:占乳岩的60〜70%,恶性程度高,多发于乳房外上象限。初起有大小不等的肿块,质地坚硬,高低不平,不红不热,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推之尚能活动,有的伴有乳窍渗液,以血性为多。常无自觉症状,不易自己发现。中期,经年累月,始生疼痛,痛无休止,肿块逐渐增大,肿如堆粟,或为复碗,乳房缩小变硬,乳头抬高或内缩,皮肤呈“橘皮样”变。如果肿块表面呈紫色,网布血丝,此时将欲溃烂。后期:溃后疮口边缘不齐,中凹如岩穴,外突如泛莲,时渗紫红血水,臭味难闻。有的腋下和锁骨上下,可触及肿块,患侧臂部肿胀;有的面色苍白,消瘦乏力,纳食不思;有的出血不止,或引起高热不退,导致死亡。
2.湿疹样癌:发病率约占全部乳岩的3%。初起一侧乳晕部或邻近的乳房处发红,潮湿,轻度糜烂,结黄色痂皮,去之露出鲜红的乳头状物。有搔痒,灼热刺痛感,进展缓慢。中期:在数年以后,病变开始侵犯乳晕以外的皮肤,而且皮色紫褐而坚硬,乳头凹陷。后期:乳头溃烂,可烂去半截,乳房内可出现坚硬如石的肿块。最后出现淋巴转移。
3.胶样癌:临床甚少见。乳房部起一肿块,逐渐长大,皮色不变,按之中央富有弹性感,边缘较硬。不痛不痒,长大后始觉胀痛,乳窍渗流血水较多。经过1〜2年后,表皮转为褐色,溃烂后流出黄水,或血样液体,中央凹陷,肿块边缘更加坚硬,病程长,发展慢,转移也较晚。
4.炎性癌:临床亦少见,多发于中青年妇女,尤其在哺乳期和妊娠期发病者约占50%。发病急,乳房迅速增大,皮肤呈红色或紫红色,患处水肿灼热,很快波及整个乳房,但无明显肿块。不久对侧乳房受侵,早期出现腋部、锁骨部淋巴结转移。本病恶性程度高,病程短促,常在1〜2年内死亡。本病还应与乳房部的下列疾病鉴别:
1.乳癖:多见于20〜25岁青年妇女,肿块光滑,边界清楚,活动度大,不粘连。
2.乳腺增生病:大多发生于双侧乳房,条索状,颗粒状肿物边界不清,质地不硬,有的有囊性感。肿物与皮肤不相粘连。起病即有疼痛,经前加重,经后减轻,似有周期性。
3.乳痨:多在乳房偏上方,肿块质硬而不坚,表面光滑,数月后表皮变暗红,破溃,脓液稀薄,夹有败絮状物。早期可有低热、盗汗等症状。
4.乳晕部湿疹:与湿疹样癌作鉴别,乳晕部湿疹常两侧乳晕部同时发生,边界不太明显,搔痒剧烈,无灼热感,局部治疗可以好转,但易复发。即使病程较长,但也无硬结发生。
(二)论治要点
本病为外科四大绝症之一,治疗困难。但如能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预后尚为乐观。治疗的重点有二,一是疏肝理气,二是补益正气,特别是病之初起就用补益气血之剂,古代医家多有验案,值得重视。
(三)常见证治
根据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可分以下四种证治。
1.情志郁结证:乳房结块,皮色如常,质地坚硬,素体虚弱,伴有精神郁闷,沉默寡言,易愁多感,性情急躁,胸闷不适,舌苔薄白,脉弦缓或弦滑。此属正虚气郁,痰浊凝结。
治法:扶正解郁,理气化痰。
方药:开郁散加人参、黄芪、黄药子。有肝脏疾患者则不用黄药子。
2.冲任失调证:乳房结块坚硬,伴有月经不调,经前乳房胀痛,经后减轻,婚后未生育或生育过多,或提早绝经,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此为冲任失调,痰浊凝滞。
治法:调理冲任,理气化痰。
方药:二仙汤合开郁散加减。
3.毒邪蕴结证:乳窍常流血水,或乳房肿块上网布血丝,或溃后渗液流血,臭秽不堪,色紫剧痛,饮食不佳,身体渐瘦,苔薄黄,脉弦数。证属毒热蕴结,正气伤损。
治法:扶正解毒兼施。
方药:化岩汤加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草河车。
疼痛剧烈者,加徐长卿、延胡索粉;出血不止者,加阿胶、生蒲黄、莲房炭。
4.气血衰竭证:乳岩晚期,破溃外翻,疼痛难忍,形体消瘦,面色苍白,饮食不思,舌苔薄白,质淡,脉沉细无力。证属脏器受损,气血衰竭。
治法:调补气血。
方药:香贝养荣汤加减。
若高热者,加蒲公英、半枝莲、白花蛇舌草。
(四)外治法
1.初期:阿魏化痞膏外贴或消岩膏外敷。
2.溃后:掺海浮散用红油膏外敷。
3.早期可以作乳岩根治术,以早为宜。
(五)临证权变
乳岩初起结块坚硬,高低不平,不红,不热,不疼痛、口不渴,全身亦无热象,或有手足末梢怕冷,舌苔白,脉沉细者,属正虚寒痰凝结。治宜阳和汤加减。
〔调护〕
1.忌局部重压,忌艾灸、针刺和外敷腐蚀药。
2.减少精神刺激,增加营养,忌食酒类等刺激品。
3.妊娠期、哺乳期乳癌患者,应立即中止哺乳及中止妊娠,防止发展。
〔应用例案〕
中药治疗乳腺癌5例疗效报告:
本组5例,都表现“正虚邪实”,均单纯采用中药治疗。凡见到癌肿局部没有红肿热痛,脉沉细,口不渴,全身没有热象的虚寒证,都用乳一方(阳和汤加山慈菇)治疗。凡见到热象,脉细数,口干欲饮,大便干,小便黄,有瘀久化热征象者,可用乳二方(银花、连翘、当归、赤芍、生地、川芎、瓜蒌、大贝、半枝莲、昆布、海藻、山慈菇、王不留行)。局部外敷消瘤膏Ⅰ号或Ⅱ号。治疗结果:2例临床治愈,随访三年未见复发;2例显效;1例好转。(节选自苏力等《中医药通讯》(5):24,1979)
按:本组纯以中药内服外敷治疗乳岩,收效满意。所以有计划的开展中医对岩证的研究非常必要,很可能取得突破性的成果。
〔简便验方〕
1.大蟾酥一只,捣烂敷贴患处,用纱布包扎,一天一换。适用于乳岩溃后。
2.生蟹壳数十个,放瓦上焙干研末,黄酒送下,每次2克,每日二、三次。(《肿瘤病》)
〔文献摘录〕
1.《妇人大全良方》:“若初起内结小核,或如鳖棋子,不赤不痛,积之岁月渐大,{(山馋)(山为左偏旁)}岩崩裂如熟石榴,或内溃深洞……名曰乳岩(此为乳岩病名的首次记载)
2.《丹溪治法心要·卷六》:“又有积郁成隐核……名曰奶岩。……若始生时便消失病根,使心清神安,施以治法,亦有可按之理。……以青皮单煮汤与之,间以加减四物汤。”
3.《外科理例·卷四》:“左乳内结一核,坚硬,按之微痛,脉弱懒言,此郁结症也,名日乳岩。须服解郁结、益气血药百贴可保。”
4.《外科正宗·卷之三》:“初如豆大,渐若棋子;半年一年,二载三载,不痛不痒,渐渐而大,始生疼痛,痛则无解,日后肿如堆栗,或如复碗,紫色气秽,渐渐溃烂,深者如岩穴,凸者如泛莲,疼痛连心,出血则臭……名曰乳岩。”(对症状描述形象而精确)
5.《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坚硬岩形引腋胸”,又乳岩“若年深日久,始觉大痛,牵引胸腋,肿如复碗坚硬……”(已观察到乳癌转移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