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脂瘤
本病是发生在皮肤间的圆形肿块,因其溃破后,有脂粉渣样物质溢出,故名脂瘤。又名粉瘤、渣瘤,俗称豆腐渣瘤。如因感染而化脓,古代文献又称脓瘤。其特点是肿物与表皮粘连,瘤中心有毛囊小孔,能挤出有臭味的脂浆。多见于青壮年。
〔病因病机〕
由于湿痰凝聚于皮肤之间,郁结不散,日久聚而成瘤。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诊断本病的要点是触诊。肿物在皮肤内,形圆、质软,与表皮粘连,但与基底部不粘连;肿物中央有一蓝黑色小点,用力挤压,有粉渣样物溢出,略带臭味者,便可确诊。其次本病应与其它几种瘤相鉴别,化脓时应与疖相鉴别。
1.疖:亦好发于项后背部及臀部等处,发病前病变处无肿块存在,脓中无粉渣样物质,一般不在原处反复发作。
2.六种瘤鉴别如216页表。
(二)论治要点
治疗本病防止复发的关键是将包囊彻底去除。
(三)常见证治
主证:脂瘤常发在头面、项背、臀部等处,在皮肤内有一肿物,小者如豆,大者如鸡卵,界限明显,形圆质软,肿物与表皮粘连,肿物的皮肤变薄发亮,但与深部组织不粘连,故推之可以移动。在瘤的中心有一蓝黑色小点,用力挤压,有脂浆样物质溢出,略带臭味。肿物生长缓慢,可终年存在,一般无自觉症状。
体表六种瘤鉴別表
症状种类 | 气瘤 | 血瘤 | 肉瘤 | 筋瘤 | 骨瘤 | 脂瘤 |
---|---|---|---|---|---|---|
常见部位 | 皮下 | 毛细血管 | 皮肉 | 体表静脉、下肢为多 | 骨 | 皮内 |
颜色 | 不变或色素沉着 | 暗红紫兰 | 如常 | 青蓝色 | 不变 | 不变 |
硬度 | 柔软 | 柔软如海绵 | 较硬 | 柔软或硬结 | 坚硬如石 | 柔软 |
形状 | 圆形、多发表面光滑、分叶状 | 不规则扁平隆起,压之可缩小 | 圆形、边缘清楚 | 青筋垒垒如蚯蚓聚结 | 境界清楚,大者出现畸形 | 圆形 |
活动度 | 无粘连,能活动 | 活动度小 | 无粘连,活动度大 | 无粘连 | 与骨粘连、与皮不粘连、不活动 | 与皮粘连、与基底不粘连 |
内容 | 脂肪组织 | 血 | 纤维结缔组织 | 血 | 骨组织 | 皮脂如冻凝的脂膏样 |
特点 | 用手捏扁,放手弹起 | 擦破出血 | 擦破大量出血 | 到一定年龄停止发展 | 从中心黑点内可挤出脂浆样物,有臭味 |
另有一种脂瘤,密集地布满于两臀部,如黄豆至桂圆大,容易化脓溃破,反复发作。还有一种脂瘤,散发全身,肿块如豆大小,可多达数十个,一般称为多发性脂瘤。
治法:单发而不化脓的脂瘤简便有效的方法是用手术将囊肿摘除。多发的脂瘤可试用化痰软坚除湿之法。
方药:小金片每次4片,每日二次,二陈丸每次4.5克,每日二次。
(四)临证权变
本病容易因个人卫生欠佳或碰撞挤压而染毒化脓,转为脓瘤。脓瘤可见红肿热痛,脓内夹有粉渣样物质,内有包囊。证属湿热蕴结,治宜清热化湿解毒。方用萆薢渗湿汤加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生山楂等。红肿未溃时可用金黄膏外敷;脓成切开排脓,溃后清除皮脂和脓液,再用棉球蘸少量七三丹或白降丹塞入腔内,化去包囊,待囊壁蚀尽后,再用生肌散收口,愈合后不易复发。
〔调护〕
1.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少食油腻。
2.勤洗澡,避免碰撞挤压肿块,以免感染。
〔应用例案〕
泰州 蔡左
瘤有八种,非阴阳正气结成,乃脏腑湿痰浊气凝滞肉里,致左鬓之上肉瘤,肿大如杯,软中带坚,成为渣瘤,则可破矣。拟化痰泄浊。
川芎1.5克 当归4.5克 大贝6克 甘草1.2克 姜蚕4.5克 法半夏4.5克 白芥子4.5克 海藻9克 云茯苓6克 陈皮3克 桔梗3克 竹茹(炒)4.5克(选自《孟河马培之医案论精要》)
〔文献摘录〕
1.《外科真诠》:“先用线针于瘤头上针一分深,用手捻之,若是白浆,便是粉瘤”。
2.《医宗金鉴•外科心法》:“惟粉瘤可破……治宜铍针破去脂粉,以白降丹捻子插入数次将内膜化净,用生肌玉红膏贴之自愈”。
复习思考题
1.瘤的定义和特点是什么?
2.瘤分哪几类?其名称各是什么?
3.气瘤的定义及特点是什么?
4.气瘤的治法是什么?常用方是什么?
5.血瘤的定义和特点是什么?
6.血瘤的治疗方法如何?
7.肉瘤的定义和特点是什么?
8.多发性肉瘤的内消法是什么?
9.筋瘤的定义和特点是什么?
10.筋瘤的预防办法是什么?
11.骨瘤的定义和特点是什么?
12.骨瘤如何与恶性骨肿瘤相鉴别?
13.什么是脂瘤?其特点如何?
14.脂瘤的治疗方法是什么?
15.感染化脓的脂瘤应如何辨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