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缺,经穴名。出自《灵枢·经脉》。别名童玄、裂缺。属手太阴肺经。位于前臂,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5寸,拇短伸肌腱和拇长展肌腱之间,拇长展肌腱沟的凹陷中。在肱桡肌腱、拇长展肌腱与拇短伸肌腱之间,桡侧腕长伸肌腱内侧,有头静脉,桡动、静脉分支,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的混合支。主治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偏正头痛、齿痛、项强痛、口眼歪斜、手腕痛。向上斜刺0.5-0.8寸。
名称
列缺穴别名
童玄、裂缺出处
《灵枢·经脉》隶属
手太阴肺经位置
位于前臂,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5寸,拇短伸肌腱和拇长展肌腱之间,拇长展肌腱沟的凹陷中主治
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偏正头痛、齿痛、项强痛、口眼歪斜、手腕痛功能
宣肺止咳,泄热通淋,舒经通络。
操作
向上斜刺0.5-0.8寸主要配伍
配足三里穴治喘急目录
- 名词释义
- 功能作用
- 定位
- 解剖
- 详细主治
- 详细操作
- 临床运用
- 配伍
- 附注
- 相关论述
名词释义
列,分解也。缺,器破也。穴为手太阴络穴,自此分支别走阳明,位桡骨茎突上方,当肱桡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有如裂隙处,故名列缺。
功能作用
宣肺止咳,泄热通淋,舒经通络。
定位
位于前臂,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5寸,拇短伸肌腱和拇长展肌腱之间,拇长展肌腱沟的凹陷中。
解剖
在肱桡肌腱、拇长展肌腱与拇短伸肌腱之间,桡侧腕长伸肌腱内侧。有头静脉,桡动、静脉分支。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的混合支。
详细主治
1、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
2、偏正头痛、齿痛、项强痛、口眼歪斜等头面部病证。
3、手腕痛。
详细操作
以病人左右两手虎口交叉,一手食指押在另一手的桡骨茎突上,当食指尖到达之处是穴。立拳,把指向外上方翘起,先取两筋之同的阳溪穴,在阳溪穴上1.5寸的桡骨茎突中部有一凹陷即是本穴。向上斜刺0.5-0.8寸。艾炷灸3-5炷,或艾条灸5-10分钟。
临床运用
1、现代常用于治疗感冒、哮喘、偏正头痛、面神经痉挛、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遗精、牙痛、半身不遂、高血压,以及腕关节周围软组织疾患等。
2、现代研究,针刺列缺穴可使肺通气量得到改善,呼吸道的阻力下降,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得到缓解,使支气管哮喘平复。针刺的平喘作用,可能与针刺对植物神经功能、血中乙酰胆碱、组织胺和肾上腺素水平的调整有关,从而有利于细支气管痉挛的解除,支气管粘膜血收缩,水肿减轻,通气功能改善。有人通过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针刺列缺配肾俞或照海可增强肾功能,酚红排出量较前增多,尿蛋白减少,高血压也下降,这种效应可持续2-3小时,再针刺时仍有效。也有人实验,针刺列缺穴,可引起膀胱收缩反应,使排尿量增加。针刺列缺穴又可调节血管的舒缩功能,有人通过血管容积描记方法,针刺列缺可引起小腿血管容积变化,出现血管收缩现象。
配伍
1、配大椎穴、合谷穴、外关穴、鱼际穴治外感咳嗽。
2、配肺俞穴、膻中穴、三里穴治咳嗽寒痰穴、胸膈闭痛。
3、配中脘穴、合谷穴、上星穴、太渊穴、百会穴等治头痛。
4、配太渊穴、尺泽穴、足三里穴治咯血。
5、配后溪穴、人中穴、颊车穴、吕细穴、太渊穴、合谷穴治牙齿疼痛。
6、配中封穴、膈俞穴、肝俞穴、肾俞穴、气海穴、石门穴治淋痛。
7、配后溪穴、少泽穴、前谷穴治疟疾。
8、配上星穴、迎香穴、曲池穴、风池穴治慢性鼻炎。
9、配阴陵泉穴、少府穴治阴茎痛。
附注
相关论述
1、《医经理解》:“列缺,大腕后侧上一寸,其筋间罅中,谓之列缺,言列于缺陷处也。”
2、《灵枢·经脉》:“腕上分间……去腕半寸(疑是寸半之误)。”
3、《针灸甲乙经》 :“去腕一寸五分。”
4、《圣惠》:“在腕上一寸,筋骨罅间宛宛中。”
5、《玉龙经》:“在大指直上,叉手,中指尽处是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