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俞,经穴名。出自《太平圣惠方》。别名高盖、督脉俞。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脊柱区,第6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有斜方肌、背阔肌肌腱、最长肌,有第6肋间动、静脉的分支,颈横动脉降支,布有肩胛背神经,第6、7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第6、7胸神经后支的肌支。主治心痛、胸闷、寒热、气喘、腹胀、腹痛、肠鸣、呃逆。斜刺0.5-0.8寸。
名称
督俞穴别名
高盖、督脉俞出处
《太平圣惠方》隶属
足太阳膀胱经位置
脊柱区,第6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主治
心痛、胸闷、寒热、气喘、腹胀、腹痛、肠鸣、呃逆功能
理气血,调肠胃。操作
斜刺0.5-0.8寸主要配伍
配合谷穴、足三里穴主治胃痛目录
- 名词释义
- 功能作用
- 定位
- 解剖
- 详细主治
- 详细操作
- 临床运用
- 配伍
- 相关论述
名词释义
督,指督脉。穴为督脉之气输注之处,故名督俞。功能作用
理气血,调肠胃。定位
脊柱区,第6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解剖
有斜方肌、背阔肌肌腱、最长肌,有第6肋间动、静脉的分支,颈横动脉降支,布有肩胛背神经,第6、7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第6、7胸神经后支的肌支。详细主治
1、心痛、胸闷。
2、寒热、气喘
3、腹胀、腹痛、肠鸣、呃逆等胃肠病证。
详细操作
俯伏,与第六胸椎棘突下间灵台穴旁开1.5寸处取穴。斜刺0.5-0.8寸。可灸。临床运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心内外膜炎、胃脘痛、腹痛、腹胀、肠鸣、呃逆。配伍
配合谷穴、足三里穴主治胃痛。相关论述
1、《太平圣惠方》:“督俞二穴。”
2、《会元针灸学》:“督俞者,督脉之连系也,因心生血注于膈,血合真阳从督俞贯脊而补脑,化血而升生气,督起诸阳,统阳气于足太阳经之所过,通督脉之系,故名。”
3、《医宗金鉴》:“从心俞行六椎下,去脊中二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