膈关,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 。别名阳关。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脊柱区,第7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有背阔肌、髂肋肌,有第7肋间动、静脉背侧支,布有第6、7胸神经后支。主治胸闷、嗳气、呕吐、脊背强痛。斜刺0.5-0.8寸。
名称
膈关穴别名
阳关出处
《针灸甲乙经》隶属
足太阳膀胱经位置
位于脊柱区,第7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主治
胸闷、嗳气、呕吐、脊背强痛功能
理气和血,宽胸降逆。操作
斜刺0.5-0.8寸主要配伍
配中府穴、关冲穴、定舍穴治噎格目录
- 名词释义
- 功能作用
- 定位
- 解剖
- 详细主治
- 详细操作
- 临床运用
- 配伍
- 相关论述
名词释义
穴在膈俞旁,内应横膈,在治横膈疾患之要穴,故名膈关。功能作用
理气和血,宽胸降逆。定位
位于脊柱区,第7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解剖
有背阔肌、髂肋肌。有第7肋间动、静脉背侧支。布有第6、7胸神经后支。详细主治
1、胸闷、嗳气、呕吐等气上逆之病证。
2、脊背强痛。
详细操作
俯伏,于第七胸椎棘突下间至阳穴旁开3寸处取穴。约于肩胛骨下角平齐。斜刺0.5-0.8寸。本穴不宜深刺。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临床运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肋间神经痛、食道狭窄、胃出血、呕吐、呃逆、嗳气、多涎等。配伍
1、配中府穴、关冲穴、定舍穴治噎格。
2、配神道穴、谷中穴、腰俞穴、长强穴、大杼穴、水分穴治背恶寒痛,脊强难俛仰。
相关论述
1、《采艾编》:“膈关,膈膜之关也。”
2、《针灸甲乙经》 :“在第七椎下两旁各三寸陷者中。”
3、《类经图翼》:“在第七椎下两旁各三寸五分陷者中。”
4、《针灸甲乙经》 :“背痛恶寒,脊强俯仰难,食不下,呕吐多涎,膈关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