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哀穴 - 图1

腹哀,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别名肠哀、肠屈。属足太阴脾经。位于上腹部,脐中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4寸。在腹内,外斜肌肌部及腹横肌肌部,有第8肋间动、静脉,分布有第8肋间神经。主治消化不良、腹痛、便秘、痢疾等脾胃肠腑病症。直刺1-1.5寸。

名称

腹哀穴

别名

肠哀、肠屈

出处

《针灸甲乙经》

隶属

足太阴脾经

位置

位于上腹部,脐中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4寸

主治

消化不良、腹痛、便秘、痢疾等脾胃肠腑病症

功能

消食导滞,清利湿热。

操作

直刺1-1.5寸

主要配伍

配太白穴治食不化

目录

  • 名词释义
  • 功能作用
  • 定位
  • 解剖
  • 详细主治
  • 详细操作
  • 临床运用
  • 配伍
  • 附注
  • 相关论述

名词释义

哀,指哀鸣之声。意指由腹中痛剧而发出难忍之哀鸣,本穴概能除之,故名腹哀。

功能作用

消食导滞,清利湿热。

定位

位于上腹部,脐中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4寸。

解剖

在腹内,外斜肌肌部及腹横肌肌部。有第8肋间动、静脉,分布有第8肋间神经。

详细主治

消化不良、腹痛、便秘、痢疾等脾胃肠腑病症。

详细操作

仰卧位,当脐上3寸,距前正中线4寸处取穴。直刺1-1.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临床运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脐周疼痛、消化不良、痢疾、胃溃疡、胃痉挛、胃酸过多或减少、消化不良、肠出血等。

配伍

1、配太白穴治食不化。

2、配丹田穴、复溜穴、小肠俞穴、天枢穴治下痢脓血腹痛。

附注

足太阴阴维之会。本穴的地部经水为满溢之状并散流脾经之外,表现出阴维脉的气血特性,故为足太阴阴维之会。

相关论述

1、《针灸甲乙经》:“便脓血,寒中,食不化,腹中痛,腹哀主之。”

2、《会元针灸学》:“腹哀者,穴居腹部,哀是乞求也,因足太阴磨胃助消化之工作,腹求胃之精谷气养脾润五脏,以助四肢之行动,语云:足得穴能行,手得血能舞,此之谓也。故名腹哀。”

3、《医宗金鉴》:“从大横上行三寸半,去腹中行三寸半,横直中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