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溪穴 - 图1

太溪,经穴名。出自《灵枢·本输》。别名吕细、内昆仑、大溪。属足少阴肾经。位于足踝区,内踝尖与跟腱之间凹陷中。有胫后动、静脉分布,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胫神经。主治头痛、目眩、失眠、健忘、遗精、阳痿、咽喉肿痛、齿痛、耳鸣、耳聋、咳嗽、气喘等。直刺0.5-1寸。

名称

太溪穴

别名

吕细、内昆仑、大溪

出处

《灵枢·本输》

隶属

足少阴肾经

位置

位于足踝区,内踝尖与跟腱之间凹陷中

主治

头痛、目眩、失眠、健忘、遗精、阳痿、咽喉肿痛、齿痛、耳鸣、 耳聋、咳嗽、气喘

功能

回阳益肾,调理冲任,清肺止咳,清热祛湿。

操作

直刺0.5-1寸

主要配伍

配昆仑穴治足酸麻

目录

  • 名词释义
  • 功能作用
  • 定位
  • 解剖
  • 详细主治
  • 详细操作
  • 临床运用
  • 配伍
  • 相关论述

名词释义

太,大也。溪,指山间之流水。穴为足少阴之原,气血所注之处。足少阴脉气出于涌泉,流经然谷,至此聚留而成大溪,故以为名。

功能作用

回阳益肾,调理冲任,清肺止咳,清热祛湿。

定位

位于足踝区,内踝尖与跟腱之间凹陷中。

解剖

有胫后动、静脉分布。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胫神经。

详细主治

1、头痛、目眩、失眠、健忘、遗精、阳痿等肾虚证。

2、咽喉肿痛、齿痛、耳鸣、 耳聋等阴虚性五官病证。

3、咳嗽、气喘、咯血、胸痛等肺系疾患。

4、消渴、小便频数、便秘。

5、月经不调。

6、腰脊痛、下肢厥冷、内踝肿痛。

详细操作

正坐或仰卧,于内踝后缘与跟腱前缘的中间,与内踝尖平齐处取穴。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临床运用

1、现代常用于治疗肾炎、膀胱炎、月经不调、遗精、遗尿、牙痛、慢性喉炎、口腔炎、耳鸣、肺气肿、咳嗽、喘息、神经衰弱、腰痛、下肢瘫痪、足跟痛、急救、热病后四肢厥冷、心内膜炎、胸膜炎、乳腺炎、膈肌痉挛、呕吐、便秘等。

2、现代研究,针刺太溪穴可改善肺呼吸功能。对肾功能也有一定影响,对肾炎病人有一定治疗效果。针刺太溪穴对嗜酸性白细胞有一定影响。

配伍

1、配次髎穴、膀胱俞穴治足清不仁。

2、配照海穴、白环俞穴、关元穴等治遗精穴、白浊穴、小便频涩。

3、配阴谷穴、肾俞穴、气海穴、膀胱俞穴等治小便黄赤。

4、配肾俞穴、后溪穴、太渊穴治肾厥头痛。

5、配百会穴、听宫穴、耳门穴、络却穴、液门穴等治耳鸣。

6、配肺俞穴、膻中穴、尺泽穴治热痰嗽。

7、配胸堂穴、脾俞穴、手心主穴等治唾血穴、吐血。

8、配间使穴、内关穴、下三里穴、支沟穴等治胸痛。

相关论述

1、《会元针灸学》:“太溪者,山之谷通于溪,溪通于川。肾藏志而喜静,出太深之溪,以养其大志,故名太溪。”

2、《灵枢•本输》:足“内踝之后,跟骨之上陷中者也。”

3、《针灸甲乙经》 :“在足内踝后,跟骨上动脉陷者中。”

4、《考穴编》 广注:“踝骨尖平,过后跟去约一寸动脉中,与昆仑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