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穴 - 图1

背穴,组合穴名。出自《透穴与集合穴》。由第六、第五胸椎棘突高点处的主、次二穴组合而成。位于背部正中线,第六胸椎棘突高点为主穴,第五胸椎棘突高点为次穴。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第5、第6肋间动、静脉后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分布有第5、第6胸神经后支内侧支。主治外科疮、毒、皮炎、癣、背痛、胃痛、小腹胀痛、气管炎、哮喘、脑震荡后遗症、高血压、低血压、癫狂癎、失眠健忘、偏头痛、痹证、偏瘫。先针次穴,进皮后不推针;接着针主穴,进皮后斜刺1.5寸左右,然后再推进次穴针,进针1寸左右,但两针不要穿透。

名称

背穴

出处

《透穴与集合穴》

隶属

组合穴

位置

位于背部正中线,第六胸椎棘突高点为主穴,第五胸椎棘突高点为次穴

主治

外科疮、毒、皮炎、癣、背痛、胃痛、小腹胀痛、气管炎、哮喘、脑震荡后遗症、高血压、低血压、癫狂癎、失眠健忘、偏头痛、痹证、偏瘫

功能

清热解毒,醒脑安神,通经止痛

操作

先针次穴,进皮后不推针;接着针主穴,进皮后斜刺1.5寸左右,然后再推进次穴针,进针1寸左右,但两针不要穿透

目录

  • 功能作用
  • 定位
  • 解剖
  • 详细主治
  • 详细操作

功能作用

清热解毒,醒脑安神,通经止痛

定位

位于背部正中线,第六胸椎棘突高点为主穴,第五胸椎棘突高点为次穴。

解剖

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第5、第6肋间动、静脉后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分布有第5、第6胸神经后支内侧支。

详细主治

外科疮、毒、皮炎、癣、背痛、胃痛、小腹胀痛、气管炎、哮喘、脑震荡后遗症、高血压、低血压、癫狂癎、失眠健忘、偏头痛、痹证、偏瘫。

详细操作

用2寸长特制粗针(直径1-1.2毫米)。左手示指固定穴位,右手持针,以40°-45°的角度斜向下方,用示指加压,迅速刺入皮肤后,再将针倾斜成5°-10°沿脊柱正中,在皮肤与皮下组织之间向下斜刺。先针次穴,进皮后不推针;接着针主穴,进皮后斜刺1.5寸左右,然后再推进次穴针,进针1寸左右,但两针不要穿透。一般留针20-30分钟。患者脊柱有烧灼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