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呃逆穴 - 图1](/static/images/loading.gif)
呃逆穴,经外奇穴名。出自《针灸孔穴及其疗法遍览》。别名咳逆。位于胸部,乳头直下,第7、8肋骨之间,左右计2穴。有肋间动、静脉,布有第7或8肋间神经。主治呃逆、胸膜炎、肋间神经痛等。斜刺0.3-0.5寸。
名称
呃逆穴别名
咳逆出处
《针灸孔穴及其疗法遍览》隶属
经外奇穴位置
胸部,乳头直下,第7、8肋骨之间,左右计2穴主治
呃逆、胸膜炎、肋间神经痛等功能
降气和胃,利膈止呃。操作
斜刺0.3-0.5寸主要配伍
配膈俞穴、肝俞穴、脾俞穴、胃俞穴、足三里穴、太冲穴、呃逆穴治胃气上逆引起的呃逆 目录
- 功能作用
- 定位
- 解剖
- 详细主治
- 详细操作
- 临床运用
- 配伍
- 附注
- 相关论述
功能作用
降气和胃,利膈止呃。定位
位于胸部,乳头直下,第7、8肋骨之间,左右计2穴。患者取俯卧位,在胸椎第7、8棘突间旁开1寸处取穴。解剖
穴下皮肤、皮下组织、肋间内、外肌、腹内斜肌。有肋间动、静脉。布有第7或8肋间神经。详细主治
呃逆、胸膜炎、肋间神经痛等。详细操作
斜刺0.3-0.5寸,针感酸麻,可向腹中线放散。灸3-7壮,或温灸5-15分钟。临床运用
现在常用于治疗呃逆,呕吐反胃、肝区痛、肋间神经痛、胆囊炎等。配伍
配膈俞穴、肝俞穴、脾俞穴、胃俞穴、足三里穴、太冲穴、呃逆穴治胃气上逆引起的呃逆。附注
本穴位于乳中穴直下方,胆经日月穴直上0.5分处。手呃逆穴,经外奇穴。位于手中指背侧,第1、2节横纹中央。用于治疗呃逆,直刺1分,采用泻法,捻转至病人有剧痛或麻感为止,病人咽部有气压迫感,留针1分钟。引《人民军医》1964年第8期。相关论述
《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呃逆,奇穴。乳头直上第七、八肋间。针三至五分,灸三至七壮。主治呃逆(打呃之奇穴);亦治胸膜炎,肋间神经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