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管穴 - 图1

三管穴,组合穴名。出自《脉经》。别名三脘。由任脉的上脘、中脘和下脘三穴组成。主治胃脘痛、腹胀、呃逆、呕吐、食不化、肠鸣、泄泻、虚劳、痞块等。按穴位常规疗法操作。

名称

三管穴

别名

三脘

出处

《脉经》

隶属

任脉

位置

三穴均在腹正中线上,上脘穴位于脐上5寸处,中脘穴位于脐上4寸处,下脘穴位于脐上2寸处

主治

胃脘痛、腹胀、呃逆、呕吐、食不化、肠鸣、泄泻、虚劳、痞块等

功能

健脾和胃,消食化滞,疏肝理气。

操作

按穴位常规疗法操作

目录

  • 功能作用
  • 定位
  • 解剖
  • 详细主治
  • 详细操作
  • 附注
  • 相关论述

功能作用

健脾和胃,消食化滞,疏肝理气。

定位

三穴均在腹正中线上。上脘穴位于脐上5寸处。中脘穴位于脐上4寸处。下脘穴位于脐上2寸处。

解剖

上脘在腹白线上,深部为肝下缘及胃幽门部;有腹壁上动、静脉分支。分布有第7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中脘在腹白线上,深部为胃幽门部。有腹壁上动、静脉分支。分布有第7、第8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下脘在腹白线上,深部为横结肠;有腹壁上、下动、静脉交界处的分支。分布有第8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详细主治

胃脘痛、腹胀、呃逆、呕吐、食不化、肠鸣、泄泻、虚劳、痞块等。

详细操作

按穴位常规疗法操作。

1、刺法:上脘穴直刺或斜刺,中脘、下脘直刺,深0.5-1.5寸,各以得气为度。当胃充盈情况下,不宜直刺、深刺。

2、灸法:艾炷灸3-7壮,或温灸10-30分钟。如系慢性胃疾,也可用米(麦)粒灸或累计灸百壮。

3、按摩法:点按法,以食、中、环三指分别着力于上、中、下三脘穴施以点而按之,称为点按三脘法。一指禅推三脘法,患者仰卧位,术者以一手拇指端置于上脘部的上脘穴处,以一指禅推法,从上脘经中脘至下脘穴止,反复操作5-7分钟。

附注

胃病患者常可在三管穴出现压痛、酸麻等感觉过敏反应。

相关论述

《脉经》:“关脉细,脾胃虚,腹满,宜服生姜茱萸蜀椒汤、白薇圆,针灸三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