贲门,耳穴名。别名耳中。出自《耳针疗法》。位于耳轮脚下缘,口、胃穴之间中外1/3交界处。主治消化不良、胃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胸部不适、溃疡病等。针一至二分。
名称
贲门耳穴出处
《耳针疗法》隶属
耳穴位置
耳轮脚下缘主治
消化不良、胃痛、恶心呕吐等功能
和胃止呕,增进食欲。操作
针一至二分目录
- 功能作用
- 定位
- 详细主治
- 详细操作
- 临床运用
- 附注
- 相关论述
功能作用
和胃止呕,增进食欲。定位
耳轮脚下缘,口、胃穴之间中外1/3交界处。详细主治
消化不良、胃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胸部不适、溃疡病等。详细操作
针一至二分,针感局部痛。或用埋线法、压籽法等进行刺激。临床运用
1、治疗贲门疾患,包括贲门失迟缓症、食道裂孔疝、反酸、烧心、恶心、呕吐、胸部不适。贲门为止酸、止呕、止吐之要穴。
2、贲门穴电测阳性,色红润、肿胀、触之压痕,多表示胃部不适、反酸、烧心。并可诊断食道裂孔疝。贲门穴电测呈阳性或强阳性反应,触及肿物或疼痛敏感,肿瘤特异区1均呈低电阻、强阳性、低痛阈、疼痛敏感时,可考虑贲门处恶性肿瘤。
附注
贲门有病变时,该穴常出现强阳性反应。相关论述
《耳针疗法》:“贲门 耳轮脚下方偏外1/3处。”
《红医针疗法》:“耳中 取穴:在耳轮脚下缘,相当于耳穴之贲门处取之。针法:向外耳道口方向沿皮刺5分~1寸左右。针感:局部痛胀。主治:耳鸣、耳聋、聋哑、小儿消化不良、小儿惊厥、发热、咳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