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丘,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别名跨骨。属足阳明胃经。位于股前区,髌底上2寸,股外侧肌与股直肌肌腱之间。在股直肌和股外侧肌之间,有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布有股前皮神经、股外侧皮神经。主治急性胃痛、乳痈、尿血、膝肿痛、下肢不遂、乳痈、乳痛。直刺1-1.5寸。
名称
梁丘穴别名
郄穴出处
《针灸甲乙经》隶属
足阳明胃经位置
位于股前区,髌底上2寸,股外侧肌与股直肌肌腱之间主治
急性胃痛、乳痈、尿血等病症功能
祛风除湿,活络止痛。操作
直刺1-1.5寸主要配伍
配内关穴、中脘穴治胃痛目录
- 名词释义
- 功能作用
- 定位
- 解剖
- 详细主治
- 详细操作
- 临床运用
- 配伍
- 相关论述
名词释义
穴在膝髌骨外上缘上二寸,股直肌和外侧肌之间,穴前骨直如梁,穴后肉隆如丘,故名梁丘。功能作用
祛风除湿,活络止痛。
定位
位于股前区,髌底上2寸,股外侧肌与股直肌肌腱之间。
解剖
在股直肌和股外侧肌之间。有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布有股前皮神经、股外侧皮神经。
详细主治
1、急性胃痛。
2、膝肿痛、下肢不遂等下肢病证。
3、乳痈、乳痛等乳疾。
详细操作
正坐屈膝,于膝盖外上缘直上2寸处是穴。直刺0.5-0.8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临床运用
1、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性胃痛、胃炎、腹泄、乳腺炎、乳头痛、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病、下肢倦怠或疼痛。
2、现代研究,针刺梁丘使胃机能正常化,而针刺梁丘旁则无效。
3、有报道针刺梁丘对胃酸分泌有抑制作用。
配伍
1、配足内关穴、中脘穴治胃痛。
2、配天枢穴、足三里穴、阳陵泉穴、阴陵泉穴等治膝风肿痛。
3、配髋骨穴、阳陵泉穴、三阴交穴治鹤膝风。
4、配足三里穴、上巨虚穴、下巨虚穴、阴市穴治风痹。
5、配曲泉穴、阳关穴治痉挛,膝不得屈伸,不可以行。
相关论述
1、《针灸甲乙经》:“大惊乳痛,梁丘主之。”
2、《医经理解》:“梁丘,在膝上二寸两筋间,足阳明郄,故谓是关梁之处,丘聚之注也。”
3、《十四经腧穴命门的涵义及其临床价值》:“以地名为穴名的有曲池、梁门、梁丘、金门、石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