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极俞穴 - 图1

下极俞穴,经外奇穴名。出自《备急千金要方》。别名十五椎、下极之俞。位于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3腰椎棘突下。浅层有第3腰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和伴行的动、静脉,深层有棘突间的椎外(后)静脉丛,第3腰神经的后支的分支和第3腰动、静脉背侧支的分支和属支。主治腰痛、腹痛、腹泻、小便不利、遗尿、下肢麻木酸痛。直刺或略向下斜刺0.5-1寸。

名称

下极俞穴

别名

十五椎、下极之俞

出处

《备急千金要方》

隶属

经外奇穴

位置

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3腰椎棘突下

主治

腰痛、腹痛、腹泻、小便不利、遗尿、下肢麻木酸痛

功能

理下焦,利关节。

操作

直刺或略向下斜刺0.5-1寸

目录

  • 名词释义
  • 功能作用
  • 定位
  • 解剖
  • 详细主治
  • 详细操作
  • 临床运用
  • 配伍
  • 附注
  • 相关论述

名词释义

下,上下之下,此指下焦。极,极端之意。俞,背部转输脏腑之气的穴位。该穴位置在命门、肾俞之下,已属下焦之极端,故名下极俞。

功能作用

理下焦,利关节。

定位

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3腰椎棘突下。

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浅层有第3 腰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和伴行的动、静脉。深层有棘突间的椎外(后)静脉丛,第3腰神经的后支的分支和第3腰动、静脉背侧支的分支和属支。

详细主治

腰痛、腹痛、腹泻、小便不利、遗尿、下肢麻木酸痛。

详细操作

1、毫针法 以28-30号1.5寸毫针,直刺或略向下斜刺0.5-1寸,针感为局部酸胀感。

2、艾灸法 隔姜灸或隔药饼灸5-10壮,或艾条温和灸15-20分钟。

3、推拿常用按揉法、点法、一指禅推法。

临床运用

现在常用于治疗肠炎、肾炎、肾绞痛等。

配伍

1、配大肠俞穴、殷门穴治慢性腰痛。

2、配中极穴、肾俞穴、三阴交穴、关元穴治遗尿症。

附注

1、本穴定位标准经外穴的过程较为特殊。1985年在世界卫生组织(WHO)西太区针灸穴名标准化中国香港会议上被增补“下志穴”为标准经外穴之一;继而又于1987年汉城会议最后审定通过,并被编号、定名为下志室。在我国1990年发布的《经穴部位》的“经外穴标准定位”中,无此穴名,而改为:下极俞。

2、《中国针灸大全》(1988年,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提到本穴首出于《扁鹊针灸经》一书。但未能查阅到该书。

3、上面提到“《千金翼方》:第十五椎名下极俞”,另有一名为“第十五椎”的奇穴。该穴出自《备急千金要方》,位于第三腰椎棘突下旁开0.5寸处。注意鉴别。

相关论述

1、《备急千金要方》:腹疾,腰痛,膀胱寒,澼饮注下,灸下极俞,随年壮。

2、《千金翼方》:第十五椎名下极俞,主腹中疾、腰痛、膀胱寒、澼饮注下,随年壮灸之。

3、《针灸经外奇穴图谱》:下极俞(一名十五俞、下极之俞),定位:位于腰正中线,第三、四腰椎棘突之间陷中……主治:腹疾、腰痛、膀胱寒、澼饮注下、肠炎、膀胱炎、肠疝痛。针灸:针三至五分,得气时局部发胀感觉。灸三至七壮,或随年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