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肩穴 - 图1

抬肩,经外奇穴名。出自《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位于肩部,肩峰前方直下1.5寸处,即大肠经肩髃穴前方约1.5寸处(一说位于肩胛冈外侧端下缘),左右计2穴。浅层有锁骨上外侧神经,臂外侧上皮神经分布,深层有旋肱后动、静脉和腋神经的分支。主治小儿麻痹后遗症、上肢瘫痪、上肢抬举困难等。直刺1-2寸。

名称

抬肩穴

出处

《常用新医疗法手册》

隶属

经外奇穴

位置

位于肩部,肩峰前方直下1.5寸处,即大肠经肩髃穴前方约1.5寸处(一说位于肩胛冈外侧端下缘),左右计2穴

主治

小儿麻痹后遗症、上肢瘫痪、上肢抬举困难

功能

舒筋活络。

操作

直刺1-2寸

目录

  • 功能作用
  • 定位
  • 解剖
  • 详细主治
  • 详细操作
  • 临床运用
  • 附注
  • 相关论述

功能作用

舒筋活络。

定位

位于肩部,肩峰前方直下1.5寸处,即大肠经肩髃穴前方约1.5寸处(一说位于肩胛冈外侧端下缘),左右计2穴。

解剖

穴下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三角肌下囊→冈上肌腱。浅层有锁骨上外侧神经,臂外侧上皮神经分布。深层有旋肱后动、静脉和腋神经的分支。

详细主治

1、小儿麻痹后遗症、上肢瘫痪、上肢抬举困难等。

2、亦可用于点穴治疗上肢疾患。

详细操作

直刺1-2寸,针感为酸胀。灸3-5壮,或温灸5-10分钟。或以指垂直点按10次。

临床运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小儿麻痹后遗症、上肢瘫痪、上肢抬举困难等,亦可用于点穴治疗上肢疾患。

附注

奇穴别名,位于肩胛岗外侧下缘,用于治疗小儿麻痹后遗症,上肢瘫痪,上肢抬举困难、肩臂痛等。亦用于点穴治疗上肢疾患。针1-2寸。灸3-5壮,或以指垂直点按10次。

小腿部有一穴亦名为抬肩,位于阳陵泉与足三里连线之中点处,与阳里间穴同位。分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隐神经皮支和腓神经。功能为舒筋止痛。主治肩周炎,肩痛不举等。可用揉、按、弹、拨等手法。

相关论述

1、《常用新医疗法手册》:“抬肩 取法:肩峰前下1.5寸。主治:小儿麻痹后遗症。针法:直刺1-2寸。”

2、《中医临床新编》:“抬肩 取穴法:肩峰前下1.5穴。针法:垂臂直刺1-2寸。主治:肩臂痛、上肢关节痛、麻痹、偏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