兑端,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别名兑骨。属督脉。位于面部,上唇结节的中点。在口轮匝肌中,有上唇动、静脉,布有眶下神经支及面神经颊支。主治昏迷、晕厥、癫狂、癔症、口歪、口噤、口臭、齿痛。向上斜刺0.2-0.3寸。
名称
兑端穴别名
兑骨出处
《针灸甲乙经》隶属
督脉位置
位于面部,上唇结节的中点主治
昏迷、晕厥、癫狂、癔症、口歪、口噤、口臭、齿痛功能
开窍苏厥,清热泻火。操作
向上斜刺0.2-0.3寸主要配伍
配三间穴、窍阴穴治口干目录
- 名词释义
- 功能作用
- 定位
- 解剖
- 详细主治
- 详细操作
- 临床运用
- 配伍
- 相关论述
名词释义
兑,为口。端,指人中沟唇端。穴在唇上端,故名兑端。
功能作用
开窍苏厥,清热泻火。
定位
位于面部,上唇结节的中点。
解剖
在口轮匝肌中。有上唇动、静脉。布有眶下神经支及面神经颊支。
详细主治
1、昏迷、晕厥、癫狂、癔症等神志病。
2、口歪、口噤、口臭、齿痛等口部病证。
详细操作
正坐仰靠或仰卧,于人中沟下端之红唇与皮肤移行处取穴。向上斜刺0.2-0.3寸。本穴不灸。
临床运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晕厥、昏迷、癫痫、癔病、鼻塞、息肉、口腔炎、齿龈炎、口疮、糖尿病等。
配伍
1、配龈交穴、承浆穴、大迎穴、丝竹空穴、囟会穴、天柱穴、商丘穴治癲疾呕沫寒热痉互引。
2、配外关穴、涌泉穴、少冲穴、神门穴治舌吐不收,名曰阳强。
3、配目窗穴、正营穴、耳门穴治唇吻强,上齿龋痛。
4、配内关穴、支沟穴、承浆穴、十宣穴治口内生疮。
5、配三间穴、窍阴穴治口干。
6、配禾髎穴、劳宫穴治衄血不止。
7、配太溪穴、阴谷穴、下廉穴治溺黄。
相关论述
1、《针灸甲乙经》:“痉互引,唇吻强。”
2、《类经图翼》:“癫痫吐沫……口疮臭秽。”
3、《医经理解》:“兑端,在上唇端。”
4、《易》曰:“兑为口也。”
5、《经穴释义汇解》:“兑为口,以卦喻形体。穴在唇上端,故名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