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缝,经外奇穴名。出自《经外奇穴图谱》。位于背部正中线两侧旁开4.5寸的两侧线上,即第1胸椎棘突下方起至第5腰椎棘突下方止,与每个棘突下方平齐,两侧相对2穴,共34穴。浅层内分别布有第1胸椎神经至第5腰椎神经的外侧支,深层布有第1胸神经至第5腰神经后支的肌支。主治压迫性脊髓炎(龟背)、强直性脊柱炎、背痛、风湿性脊柱炎、冠心病、心绞痛、肝胆疾患、胃肠炎、肾炎、膀胱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等。直刺0.3-0.4寸或斜刺0.5-0.8寸。
名称
脊缝穴出处
《经外奇穴图谱》隶属
经外奇穴位置
位于背部正中线两侧旁开4.5寸的两侧线上,即第1胸椎棘突下方起至第5腰椎棘突下方止,与每个棘突下方平齐,两侧相对2穴,共34穴主治
压迫性脊髓炎(龟背)、强直性脊柱炎、背痛、风湿性脊柱炎、冠心病、心绞痛、肝胆疾患、胃肠炎、肾炎、膀胱炎等功能
疏经通络,调节脏腑操作
直刺0.3-0.4寸或斜刺0.5-0.8寸目录
- 功能作用
- 定位
- 解剖
- 详细主治
- 详细操作
- 临床运用
- 附注
功能作用
疏经通络,调节脏腑定位
位于背部正中线两侧旁开4.5寸的两侧线上,即第1胸椎棘突下方起至第5腰椎棘突下方止,与每个棘突下方平齐,两侧相对2穴,共34穴。解剖
因各穴定位不同,其肌肉、血管、神经也各不相同。一般的层次结构是:穴下皮肤→皮下组织→浅肌层(斜方肌、背阔肌、菱形肌、上后锯肌、下后锯肌、髂肋肌)→深层肌(竖脊肌、横突棘肌)。浅层内分别布有第1胸椎神经至第5腰椎神经的外侧支和伴行的动静脉,深层布有第1胸神经至第5腰神经后支的肌支,肋间后动静脉或腰动静脉背侧支的分支或属支。详细主治
压迫性脊髓炎(龟背)、强直性脊柱炎、背痛、风湿性脊柱炎、冠心病、心绞痛、肝胆疾患、胃肠炎、肾炎、膀胱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等。详细操作
直刺0.3-0.4寸或斜刺0.5-0.8寸,局部酸麻胀痛感,有时可向腰骶及下肢放射,留针30分钟。灸3-5壮,温灸5-10分钟。临床运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压迫性脊髓炎(龟背)、强直性脊柱炎、背痛、风湿性脊柱炎、冠心病,心绞痛、肝胆疾患、胃肠炎、肾炎、膀胱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