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髎,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别名巨窌。属足阳明胃经。位于面部,横平鼻翼下缘,目正视,瞳孔直下。浅层为提上唇肌,深层为犬齿肌,有面动、静脉及眶下动、静脉,布有面神经及眶下神经的分支。主治口角歪斜、面痛、鼻衄、齿痛、唇颊肿等局部五官病证。斜刺或平刺0.3-0.5寸。
名称
巨髎穴别名
巨窌出处
《针灸甲乙经》隶属
足阳明胃经位置
位于面部,横平鼻翼下缘,目正视,瞳孔直下主治
口角歪斜、面痛、鼻衄、齿痛、唇颊肿等局部五官病证功能
通鼻利窍,疏风清热,泻火,明目。操作
斜刺或平刺0.3-0.5寸主要配伍
配天窗穴治颊肿痛目录
- 名词释义
- 功能作用
- 定位
- 解剖
- 详细主治
- 详细操作
- 临床运用
- 配伍
- 相关论述
名词释义
巨,大也。髎同窌,空穴也。穴在鼻旁颧骨内下缘,指䪼内鼻旁的部位。穴处凹陷甚大,故名巨髎。功能作用
通鼻利窍,疏风清热,泻火,明目。
定位
位于面部,横平鼻翼下缘,目正视,瞳孔直下。
解剖
浅层为上唇方肌,深层为犬齿肌。有面动、静脉及眶下动、静脉。布有面神经及眶下神经的分支。详细主治
口角歪斜、面痛、鼻衄、齿痛、唇颊肿等局部五官病证。
详细操作
正坐或仰卧,眼向前平视,于瞳孔直下于鼻翼下缘平线之交点处取穴。斜刺或平刺0.3-0.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3-5分钟。
临床运用
1、现代用于治疗青光眼、近视、白内障、视神经萎缩、角膜炎、角膜白斑、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及痉挛、上颌窦炎、牙痛、唇颊部肿痛等。
2、耳鼻喉科针麻术常用穴之一。
3、现代研究,有报道针刺居髎穴,对甲状腺手术有良好的针麻效应。以巨髎透眼眶下神经孔进行甲状腺针麻手术,其成功率99%,优良率92.5%,1级率占62%,比应用合谷穴、扶突穴或合谷穴加内关穴三组穴位进行甲状腺手术的针麻对照,效果有明显提高。
配伍
1、配天窗穴治颊肿痛。
2、配合谷穴治齿痛。
3、配地仓穴,颊车穴治口歪。
4、配商阳穴、上关穴、瞳子髎穴等治青盲。
5、配上星穴、风池穴、睛明穴、承泣穴等治目泪出,生白肤翳。
相关论述
1、《针灸甲乙经》:“面目恶风寒……瘈疭口僻,巨髎主之。”
2、《新针灸学》:“在鼻孔之外方约一横指之处,当第一小臼齿齿龈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