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阳,经穴名。出自《灵枢·本输》。别名会原、趺阳、卫阳、会源。属足阳明胃经。位于足背,第2跖骨基底部与中间楔状骨关节处,可触及足背动脉。在趾长伸肌腱外侧,有足背动、静脉及足背静脉网,当腓浅神经的足背内侧皮神经第2支本干处,深层为腓深神经。主治胃痛、口眼歪斜、癫狂痫、足痿无力。直刺0.3-0.5寸。
名称
冲阳穴别名
会原、趺阳、卫阳、会源出处
《灵枢·本输》隶属
足阳明胃经位置
位于足背,第2跖骨基底部与中间楔状骨关节处,可触及足背动脉主治
胃痛、口眼歪斜、癫狂痫、足痿无力功能
清泻胃热,镇惊安神,祛风活络。操作
直刺0.3-0.5寸主要配伍
配列缺穴治偏风目录
- 名词释义
- 功能作用
- 定位
- 解剖
- 详细主治
- 详细操作
- 临床运用
- 配伍
- 相关论述
名词释义
冲,冲动也;阳,指足背处。穴在足背高处,有动脉冲动应手,故名冲阳。功能作用
清泻胃热,镇惊安神,祛风活络。定位
位于足背,第2跖骨基底部与中间楔状骨关节处,可触及足背动脉。解剖
在趾长伸肌腱外侧。有足背动、静脉及足背静脉网。当腓浅神经的足背内侧皮神经第2支本干处,深层为腓深神经。详细主治
1、胃痛。
2、口眼歪斜。
3、癫狂痫。
4、足痿无力。
详细操作
仰卧或正坐,于足背的最高处,距陷谷穴3寸,当足背动脉搏动处取穴。直刺0.3-0.5寸。针刺时避开动脉。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临床运用
1、现代常用于治疗胃痛、食欲不振、头痛、面瘫、牙痛、齿龈炎、足背痛、疟疾、精神病、癫痫、热病、下肢疼或麻痹、足关节炎等。
2、现代研究,有报道针刺冲阳穴,在X线下观察可见胃蠕动减慢。针刺冲阳穴,可引起心率减慢,增强心肌收缩力,在心电图上可看到P波、R波、P-R间期、Q-T间期的持续延长,但不十分显著。
配伍
1、配曲池穴治肘中痛。
2、配人中穴、太渊穴、吕细穴治上牙痛。
3、配风府穴、大椎穴、陶道穴、太渊穴、间使穴、合谷穴等治疟疾。
4、配神门穴、后溪穴治发狂穴、登高而歌,弃衣而走。
5、配地仓穴治偏风口㖞。
6、配足三里穴、仆参穴、飞扬穴、复溜穴、完骨穴治足痿无力。
7、配临泣穴、侠溪穴、足十宣穴治足跗发热穴、五指节痛。
相关论述
1、《针灸大成》:“主偏风口眼喎,跗肿,齿龋,发寒热,腹坚大,不嗜食,伤寒病振寒而欠,久狂,登高而歌,弃衣而走,足缓履不收,身前痛。”
2、《备急千金要方》:“冲阳、三里、仆参、飞扬、复溜、完骨主足痿失履不收。”
3、《医经理解》:“冲阳,阳之冲,故动脉独大,在足跗上五寸高骨间动脉,去陷谷二寸。”
4、《针灸甲乙经》 :“在足趺上五寸骨间动脉上,去陷谷三寸。”
5、《医宗金鉴》:“从解溪下行足跗上,即脚面也,高骨间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