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门穴 - 图1

兰门,经外奇穴名。出自《针灸大成》。位于下肢胫侧正中线,腘窝横纹上下各3寸,当曲泉穴上下各3寸,左右计4穴(一说为曲泉穴上3寸,还有一说为曲泉穴两旁各3寸)。上点分布有股前皮神经,闭孔神经浅、深支。下点分布有腓肠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胫神经。主治膀胱七疝、奔豚等。直刺0.5-1寸。

名称

兰门穴

出处

《针灸大成》

隶属

经外奇穴

位置

下肢胫侧正中线,腘窝横纹上下各3寸,当曲泉穴上下各3寸,左右计4穴(一说为曲泉穴上3寸

主治

膀胱七疝、奔豚等

功能

活血通络,理气止痛,平冲降逆

操作

直刺0.5-1寸

目录

  • 功能作用
  • 定位
  • 解剖
  • 详细主治
  • 详细操作
  • 附注
  • 相关论述

功能作用

活血通络,理气止痛,平冲降逆

定位

位于下肢胫侧正中线,腘窝横纹上下各3寸,当曲泉穴上下各3寸,左右计4穴(一说为曲泉穴上3寸,还有一说为曲泉穴两旁各3寸)。

解剖

上点在股内肌与缝匠肌之间,内收长肌中点,深层为内收短肌。有股动、静脉,旋股内侧动脉浅支。分布有股前皮神经,闭孔神经浅、深支。下点在胫骨内侧后下方,腓肠肌内侧头的上部。深部有胫后动脉。分布有腓肠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胫神经。

详细主治

膀胱七疝、奔豚等。

详细操作

直刺0.5-1寸,得气时酸麻感觉至膝部,留针30分钟,可加用电针刺激法。艾炷灸3-7壮,或温灸5-10分钟,寒疝者,每多用温针灸3-5壮,灸后再加拔火罐。

附注

1、《针灸学辞典》称此“兰门”穴之“‘兰’为‘阑门’字之误,‘曲泉’为‘曲骨’之误,有人据此定位于肝经曲泉上、下各三寸,非是”。按《辞典》之说,“兰门”应为“阑门”。《大全》:“阑门二穴,在曲骨两旁各三寸”。《大成》之说,属字误。又《脏腑图点穴法》:“阑门,脐上一寸五分”。也误。后两说不属组合穴范围。

2、曲泉穴属足厥阴经。位于膝关节内侧横纹头上方,当胫骨内髁之后,于半膜肌、半腱肌止端之前上方是穴。曲骨穴属任脉。位于腹部中线,耻骨联合上缘凹陷处取穴。(附注内容选自《针灸组合穴》)

相关论述

《针灸大成》:“兰门二穴,在曲泉两旁,各三寸脉中。治膀胱七疝、奔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