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中穴 - 图1

脊中,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别名神宗、脊俞、脊柱。属督脉。位于脊柱区,第11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第11肋间动脉后支和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第11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深部为脊髓。主治癫痫、黄疸、腹泻、痢疾、痔疮、脱肛、便血、腰脊强痛、小儿疳积。向上斜刺0.5-1寸。

名称

脊中穴

别名

神宗、脊俞、脊柱

出处

《针灸甲乙经》

隶属

督脉

位置

脊柱区,第11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

主治

癫痫、黄疸、腹泻

功能

健脾利湿,益肾强腰。

操作

向上斜刺0.5-1寸

主要配伍

配涌泉穴治风痫

目录

  • 名词释义
  • 功能作用
  • 定位
  • 解剖
  • 详细主治
  • 详细操作
  • 临床运用
  • 配伍
  • 相关论述

名词释义

脊指脊椎。穴在第十一椎节下间,正当脊椎二十一节之中部,故名。

功能作用

健脾利湿,益肾强腰。

定位

位于脊柱区,第11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

解剖

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第11肋间动脉后支和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第11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深部为脊髓。

详细主治

1、癫痫。

2、黄疸。

3、腹泻、痢疾 、痔疮、脱肛、便血等肠腑病证。

4、腰脊强痛。

5、小儿疳积。

详细操作

俯伏或卧俯,先取约与两肩胛骨下角平齐的第七胸椎棘突下的至阴穴,从至阴穴向下摸去四个棘突,于其下方凹陷处取穴。向上斜刺 0.5-1寸 。禁灸。

临床运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胃肠炎、小儿脱肛、痔疮、肝炎、腰脊痛、癫痫。

配伍

1、配承山穴、昆仑穴、飞扬穴、太冲穴、复溜穴、侠溪穴、气海穴、长强穴治痔漏。

2、配长强穴、大肠俞穴、百会穴、承山穴、承扶穴、会阳穴、气海俞穴治小儿脱肛。

3、配肾俞穴、命门穴、腰俞穴、中膂俞穴治胸背腰膝病,腰挫闪疼,起止艰难。

4、配涌泉穴治风痫。

相关论述

1、《类经图翼》:“小儿痢下赤白,秋末脱肛,每厕肛痛不可忍者,灸之亦无妨。”

2、《针灸甲乙经》:“腹满不能食”, “腰脊强不得俯仰”, “黄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