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然界是生命的源泉

在先秦气一元论思想的影响下,《内经》认为天地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人即是禀受天地之气而化生的。《素问·宝命全形论》明确指出:“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认为人是万物中最高贵的,人的生命是整个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我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家,如宋(銒)、尹(尹文)、荀子、韩非、王充等人,都坚持物质第一性的观点,认为“气”是非生物、生物乃至人类共同的物质基础。如荀子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五制》)他在肯定“气”的物质性的同时,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差别,以及与精神的关系。东汉·王充明确提出了元气论,用物质性的元气来解释万物的生成,和《内经》有不少相同之处。如说:“天地含气之自然也。”(《论衡·谈天》),“万物自生,皆禀元气。”(《论衡》)

“气”不仅具有物质性,而且还具有运动的特征,它既是万物的原始物质,又是推动万物发展变化的动力源泉。人之所以有生命活动,就在于构成人体的“气”具有运动的能力。庄子说:“天地之强阳,气也”(《庄子·知北游》),强阳,即运动的意思。天地为什么会运动?就是因为有气的存在。又说:“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可见气不仅作为物质而存在,而且又是生命活动的具体表现。辩证唯物论告诉我们,运动本身就是物质的不可分割的根本属性,也是物质存在的形式,生与死都不过是物质自身不断运动与变化的结果。因此,要理解《内经》中有关“气”的概念,必须首先对“气”的概念的历史发展有所了解。

生命的产生,是“气”这一物质运动变化的结果。古代思想家认为:“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管子·内业》)这与《素问·天元纪大论》所说:“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以及《素问·宝命全形论》所载:“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等认识是完全一致的。都认为“气”不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即使生命的化生也是自然界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不仅完全否定了“神”和“上帝”创造生命的唯心说,而且对生命的产生给于了物质的说明。生命是整个自然界发展的结果,天地阴阳之气的矛盾运动,给生命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没有阳光雨露和地球上的物质的存在,就不会有生命的产生。《内经》在这一认识基础上,又进而从物质的矛盾运动研究人体生命的起源。确认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生命产生和发展的唯一原因。而且生命的延续过程,即是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过程,也是与自然界保持统一协调过程。

人与自然的关系,还体现在自然界为人类生存提供必要的条件。诸如阳光、空气、水分、食物等,都是人们赖以维持生命活动所不可缺少的物质。如《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五气,泛指空气。五味,泛指饮食物。由于大自然提供了这些物质条件,人体才能获得足够的营养而产生正常的生命活动。说明人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是维持生存的最重要的条件,人一刻也不能脱离自然界而单独存在,所以自然界永远是生命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