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1)。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2)。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3),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4)。
《素问•六节藏象论》
〔讲解〕
本文论述呼吸空气,摄取饮食是人类赖以维持生存的重要条件,是产生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
(1)“食”,音义均同饲。有供给、饲养的意思。“五气”,即风、火、湿、燥、寒。此处泛指天气,因天气随时令而变化,故称五气。吴崑注云:“五气非徒臊、焦、香、腥、腐而已,此乃地气,非天气也。”“五味”,即酸、苦、甘、辛、咸,此处指饮食物。天空的空气,地上的食物,是人们赖以维持生存的重要条件,也是化生精、神、气、血的物质基础。
(2)“五色”,指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修明”,原义为整治洁明。《韩诗外传》:“礼仪修明,则君子怀之。此处引申为明润。“彰”,即显著。指声音洪亮、清晰。天空中的五气由鼻吸入,贮藏于心肺,心主血,肺主气,心气充足,上荣于面,则面色明润;肺气充足,外发于声,则声音宏亮。
(3)“五气”,指五脏之气。地之五味由口摄入,贮藏于肠胃,经过脾胃的消化转输,水谷精微得以充养五脏之气。故在一般情况下,食欲旺的人,五脏精气相应充足;食欲差的人,五脏精气相应衰少。《灵枢•五味》说:“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说明五脏之气的盛衰,与摄取饮食的多少有密切的关系。
(4)“气和”,谓五赃之气协调正常。“生”,指生化机能。“气和而生”,谓五脏获得天气与水谷精微的营养,脏气趋于协调正常,因而能保持旺盛的生化机能。“津液”,此处泛指精、血、津液等有形物质,是产生一切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津液相成”,是说人体生化机能得到精、血、津液等营养物质的资助,于是“神乃自生”。“神”这里指生命运动,它是依附于形体而存在的功能表现。人体依赖天之五气,地之五味,化生出人体所需要的各种物质,才会有健旺的生命活动。
〔临证意义〕
吸入空气,摄取饮食,是与人体生命活动至关密切的问题。从临床来看,观察病人的呼吸变化,可以测知心肺,甚至肝肾等脏的病变及其预后,如《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说:“吸而微数(吸气短促),其病在中焦,实也,当下之即愈;虚者不治。在上焦者,其吸促(吸气浅短),在下焦者,其吸远(吸气深长而困难),此皆难治。呼吸动摇振振者(全身振振动摇),不治”。这是从呼吸情况辨明疾病部位及其预后吉凶的例子。又如,在临床上根据病人食欲,食量(喜进冷热,饮食多少)的变化,不仅可以了解脾胃的病变,还可测知内脏的寒热,以及疾病的预后转归。如张景岳说:“问饮食,一可察胃口清浊,二可察脏腑之阴阳。”“问渴与不渴,可以察里证之寒热,而虚实之辨,亦从以见”(《景岳全书》)在疾病过程中,病人能食与否,可以测知胃气的存亡。若病人饮食渐增(不是骤増),表明正胜邪衰,病情渐趋好转。反之,则为正衰邪胜,病情易致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