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精、气、津、液、血、脉的生成和功用

黄帝曰: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今乃辩为六名,余不知其所以然(1)?岐伯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2)。何谓气?岐伯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3)。何谓津?岐伯曰:腠理发泄,汗出溱溱(zhen),是谓津(4)。何谓液?岐伯曰: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5)。何谓血?岐伯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6)。何谓脉?岐伯曰: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7)。 ​ 《灵枢•决气》

〔讲解〕

本文论述精、气、津、液、血、脉的概念、生成和功用。并从生成的角度,讨论了它们之间的联系。

(1)“一气”,指水谷精气。精、气、津、液、血、脉虽然名称不同,但精、气、津、液、血皆赖水谷精气化生,脉又赖水谷精气所化生的气血津液充盈。精、气、津、液、血、脉六者尽管名称、形态、功用各不相同,但都根源于水谷精气,在正常情况下六者能相互资生,在病变情况下又会相互影响,所以黄帝认为精、气、津、液、血、脉为一气。然后,通过对为什么要分为六种名称的发问,进一步讨论精、气、津、液、血、脉的概念、生成和功用。

(2)“两神”,指男女两性。“搏(tuan团)”,结聚,此有交合之意。“精”,指男女两性生殖之精。男女两性交合,父母先天之精聚合变化而成新形体的自身之精,所以,对新形体而言,精是在形体尚未形成之前就已存在的物质,是繁衍后代,构成形体的基本物质。

(3)“上焦”,指胸中,包括心肺。“开发”,有通达之意。“宣”,布散。“熏”,同薰,犹蒸也,有温煦之意。“气”,指水谷之精气。什么是气呢?气指的是饮食物化生的气状精微物质,经脾胃转输,通过上焦心肺的宣发作用,散布全身,充养形体内外,温煦肌肤,润泽皮毛,好象雾露灌溉草木一样,这就称为气。

(4)“溱溱”,众盛貌。津是水液中的清稀部分,流行于皮肤肌腠之间,若腠理开发宣泄,津外泄则为汗。津在体内不易观察,而排出体外可见的汗液是体内之津所化,故以汗出说明津的性状与功用。津的功能一能布散周身体表,温养皮肤、肌肉。正如《灵枢•五癃津液别》所说:“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二能渗注于血脉,补充血液,如《灵枢•痈疽》所说:“津液和调,变化而赤是谓血”。

(5)“气”,指水谷精微。“淖(nao闹)”,泥沼,引申指体内稠浓的物质。“泽”,濡润,引申指体内起润泽作用的物质。“淖泽”,指水谷精微中起润泽作用的稠浓的部分。“骨属”,指骨骼关节连接处。水谷入胃,化生精微,其中水液的稠厚部分,渗润骨骼,使关节滑利;流泄润泽于脑,以补益脑髓;渗润皮肤,使皮肤滋润,称为液。

津与液都属正常的水液,都由水谷精微所化,故常津液并称。津液散布于体表,能温润肌肤;布散于体内,能灌溉脏腑;渗注于空窍,能润泽目、耳、口鼻;浸润于骨节,使关节滑利;流注于骨髓,能补益脑髓;渗灌于血脉,能补充血液。但津与液两者在性质上、分布部位和作用上有所区别,津清稀,流行于表,以温润肌肤。液浓稠,流而不行,故主里,以润泽空窍,滑利关节,补益脑髓。正如张景岳所说:“津液本为同类,然亦有阴阳之分。盖津者,液之清者也;液者,津之浊者也。津为汗而走腠理,故属阳;液注骨补脑髓,故属阴。”

(6)“中焦”,指膈下至脐腹,包括脾胃。“气”,指营气。“汁”,指津液。营气与津液都由水谷精微化生,其生化之源,是中焦脾胃。血是水谷精微所化生的营气与津液,在心肺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具有濡养全身脏腑组织作用的赤色液态物质。正如《灵枢•邪客》所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

(7)“壅遏”,有约束和限制之意。张景岳注:“壅遏者,堤防之谓,犹道路之有封疆,江河之有涯岸。”脉是血液运行的通道,所以有约束营血,使之行于一定的通道而不致外溢的作用。

〔临证意义〕

精、气、津、液、血皆由水谷精气所化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不可缺少的物质。周学海在《读医随笔•证治总论》中,进一步阐明了它们之间的关系说:“夫血者,水谷之精微,得命门真火蒸化,以生长肌肉皮毛者也。凡人身筋骨肌肉皮肤毛发有形者,皆血类也。精者,血之精微所成,生气之所依也。生气者,卫气之根,即命门真火是也,精竭,则生气绝矣。髓与脑,皆精之类也。津亦水谷所化,其浊者为血,清者为津,以润脏腑肌肉脉络,供气血得以通行周利,而不滞者此也。凡气血中不可无此,无此,则槁涩不行矣。发于外者,泪唾汗,皆其类也;小便,其糟粕也。液者,淖而极厚,不与气同奔逸者也,亦水谷所化,藏于骨节筋会之间,以利屈伸者,其外出于孔窍,曰涕曰涎,皆其类也。……四者之在人身也,血为最多,精为最重,而津之用为最大也。内之脏腑筋骨,外之皮肤毫毛,即夫精也,血也,液也,莫不赖津以濡之,乃能各成其体而不敝,津枯则精血可粉,毛发可折,故《灵枢•决气》曰:“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叶香岩《温热论》谓“养阴不在补血,而在生津”,王孟英释之曰:“此増水行舟法也,有味乎其言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