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按胸腹
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之下(1)其动应衣,脉宗气也(2)。盛喘数绝者,则病在中(3);结而横,有积矣⑷;绝不至曰死(5)。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6)。
《素问•平人气象论》
[讲解]
本文论述诊虚里,测候疾病预后的方法。
(1)“虚里”,是胃足阳明经除丰隆外的又一条络脉,其脉从胃贯穿膈膜联络于肺,出于左乳下。如马莳注:“人但知十二经及督任二经,其十五络穴,以脾有公孙、大包二络故也。然脾以大包为大络,而不知胃络丰隆之处,亦有大络曰虚里者,则不止十五络,而当谓之十六络矣。此虚里者,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之下。”
(2)“其动应衣”,丹波元简注:“应衣,当从《甲乙》而作应手。”指虚里穴脉搏动时,扪之应手。“脉”,此作诊察解。宗气由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与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结合而成,聚于胸之膻中。虚里从胃贯膈络肺,是宗气输布的主要通道,所以可以通过诊察虚里穴处,其搏动的情况,测候宗气的盛衰和病变。如张志聪说:“宗气者,胃府水谷之所资生,积于胸中,为脏府经脉之宗,故曰宗气。虚里乃胃之大络,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而动应衣者,乃胃府宗气之所出,此脉以候宗气者也。”
(3)“盛喘”,指虚里穴搏动之甚如气急之喘促。“数”,有屡次之意。“绝”,断绝,意即歇止。“数绝”,屡断屡续。
“中”,膻中。宗气虚乏不能守持于膻中,而浮泄于外,则见虚里搏动过剧,好象气急喘息一样,而且数急中有中止,这是膻中宗气亏竭的表现,所以说病在膻中。
(4)“结”,指虚里穴脉来迟而有中止的结脉。“横”,谓脉盛有力,挺然指下。如吴崑注:“横,横格于指下也。”“结而横”,为结而有力的脉象,“主实”,是心下有癥瘕积块,宗气郁滞,络脉瘀阻的反映。
(5)虚里脉搏动停止不至,是宗气亏竭的表现。而宗气赖脾胃后天水谷精气化生,宗气亏竭又是胃气生化之源内绝的结果,所以主死。
(6)虚里穴搏动过甚,内动与衣俱振动,是宗气外泄,胃气将尽的具体表现。
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1)。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2)。……肤胀者,寒气客于皮肤之间,𪔣𪔣然不坚,腹大,身尽肿,皮厚,按其腹,窅而不起,腹色不变,此其候也(3)。肠覃何如?岐伯曰: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著,恶气乃起,瘜肉乃生(4)。其始生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怀子之状,久者离岁,按之则坚,推之则移,月事以时下,此其候也(5)。
《灵枢•水胀》
[讲解]
本文论述水胀、肤胀、肠覃等病的病因、病机、症状,及通过按诊进行鉴别诊断的方法。
(1)“水”,指水胀病。“窠”,《太素》,《千金》作“果”,通“裹”,杨上善注:“目果,眼睑也。”“颈脉”,指人迎脉。王冰注:“颈脉,谓耳下及结喉傍人迎脉者也。”水胀病的主要病机是阳虚阴寒内盛,水液运行障碍。水邪泛溢肌肤和腹腔,故见腹部胀大,足胫部浮肿;水液易停于松软的部位,故见眼睑微肿,如刚睡醒起来的样子;水邪射肺,肺失宣降,故时有咳嗽;水邪上泛,扰动脉道,故人迎脉有明显搏动;阳虚阴寒内盛,故大腿内侧有寒冷感觉。
(2)水湿之邪充斥腹腔,腹部肿胀,以手按压腹部,放手后,腹部随手而起,即刻恢复原来的肿胀状态,如按在包裹水的袋子上一样。这是水湿充斥的征象,不象气滞的腹胀,按之深陷而不起,气滞血瘀所形成的肿块,按之坚硬,不能下陷,所以以上三证,临证可通过按诊予以鉴别。
(3)𪔣(kōng空)𪔣然”,指鼓声。张景岳注:“寒气客于皮肤之间者,阳气不行,病在气分,故有声若鼓,气本无形,故不坚。”“窅(yǎo夭)”,《说文》:“窅,深目也。”引申为凹陷。肤胀一征,是因寒邪入侵,客于肌肤之间,致使气机郁滞而成本病。气滞郁于皮下,故皮厚,全身浮肿,气滞于腹腔,故腹部胀大,叩之如鼓,空而不实,用手按之气散而不能猝聚,故深陷而不起,可与水胀之证,按之随手而起相区别。因其腹部气滞,无血滞脉络的病变,所以腹部皮肤颜色无变化。
(4)“癖”,《一切经音义》:“癖,宿食不消也。,”此引申为积聚。“瘜”,《说文》;“瘜,寄肉也。”指奇生的恶肉。肠覃的病因病机是怎样的呢?肠覃病是因寒邪侵入机体后停留在肠外,与卫气相搏,阻碍了卫气的正常运行,引起气血不能正常运行而癖积滞留,气滞血瘀,病邪日渐滋长,形成为息肉肿块。
(5)“离”,杨上善注:“离,历也。”“久者离岁”,谓病程之长。本病发展缓慢,初期如鸡蛋大小,逐渐长大,等到病已成之时,形似怀孕。病程长者,经年历岁,气血瘀滞日久,用手按压患部,质地坚硬,推之可以移动,与水胀,肤胀之证有明显的区别。肠覃病虽然状如怀孕,但病位在肠位,不在子宫,所以不影响月经的按时来潮。
[临证意义]
胸腹为五脏六腑之宫城,营卫气血之发源地,所以也是诊察脏腑虚实的重要部位。《内经》十分重视诊察胸腹,对胸部虚里的触诊尤为重视。《内经》认为虚里为胃之大络,诸脉所宗,故诊察虚里可以了解宗气的盛衰,并间接地推测疾病的预后。一般地说,按之应手,动而不紧,缓而不急者,为宗气积于胸中,乃平人无病之象;其动微而不见,为不及,是宗气内虚,其动应衣,为太过,是宗气外泄,暴病可治,久病多危。后世临床,尤习用于儿科,如魏柳州说:“凡治小儿,不论诸证,宜先揣虚里穴,若跳甚者,不可攻伐,以其先天不足故也。”王士雄亦说:“大人亦然,小儿则脉候难凭,揣此尤为可据。”此外临床如遇暴厥、大虚大实脉伏不见之证,也可通过触诊,协助诊断。
《内经》触诊腹部,重视积块,《金匮要略》在《内经》的基础上,强调通过诊察胸腹的坚软以及拒按与否,揣知虚实。如候痛痞虚实,说:“病有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又如结胸证,心下痛,按之石硬者,用大陷胸汤;虚烦而按之心下濡的,用栀子豉汤;绕脐痛而左腹下按之累累如块状,为有燥屎,都是通过腹诊加以鉴别,指导治疗的。又如肠痈,可下不可下,也强调通过腹诊进行鉴别。“少腹肿痞,按之则痛如淋,小便自调,其脉迟者脓未成,可下之。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脉数,脓已成,不可下。”其次,按神阙(脐)之有力无力,以候藏气健旺与否,触诊腹部,以辨别有无虫积,也是后世临床腹诊的重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