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六气相胜的病变
帝曰:六气相胜奈何(1)?岐伯曰:厥阴之胜(2),耳鸣头眩,愦愦欲吐,胃鬲如寒(3),大风数举,倮虫不滋(4),胠胁气并,化而为热(5),小便黄赤,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肠鸣飧泄,少腹痛,注下赤白,甚则呕吐,鬲咽不通(6)。少阴之胜(7),心下热善饥,齐下反动,气游三焦(8),炎暑至,木乃津,草乃萎(9)呕逆躁烦,腹满痛溏泄,传为赤沃(10)。太阴之胜(11),火气内郁,疮疡于中,流散于外(12),病在胠胁,甚则心痛热格,头痛喉痹项强(13),独胜则湿气内郁,寒迫下焦(14),痛留顶,互引眉间,胃满,雨数至,燥化乃见,少腹满,腰脽重强,内不便,善注泄,足下温,头重足胫胕肿,饮发于中,胕肿于上(15)。少阳之胜(16),热客于胃,烦心心痛,目赤欲呕,呕酸善饥,耳痛溺赤,善惊谵妄,暴热消烁,草萎水涸,介虫乃屈,少腹痛,下沃赤白(17)。阳明之胜(18),清发于中,左胠胁痛溏泄,内为嗌塞,外发㿗疝,大惊肃杀,华英改容,毛虫乃殃,胸中不便,嗌塞而咳(19)。太阳之胜(20),凝凓且至,非时水冰,羽乃后化(21),痔疟发(22),寒厥入胃,则内生心痛,阴中乃疡,隐曲不利,互引阴股,筋肉拘苛,血脉凝泣,络满色变,或为血泄,皮肤否肿,腹满食减(23),热反上行,头项囟顶脑户中痛,目如脱(24),寒入下焦,传为濡泻(25)。
《素问•至真要大论》
〔讲解〕
本文论述六气相胜所形成的病证。
(1)“六气”,指风热火湿燥寒。“相胜”,指相互制胜。“六气相胜”,是根据长期气候变化的特点,结合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所总结出的六淫发病规律。
(2)厥阴风木之气过盛,风气内通于肝,而为阳邪,风气过盛必伤肝阴,病变则以肝系为多。
(3)“愦愦”,混乱之义,此指心中烦乱。“鬲”,同膈。耳鸣头眩,心烦欲吐,胃膈不适,如同寒气作崇,这些症状是由于肝气偏胜的表现,并非真有寒气。
(4)“倮”,(luǒ裸)。“滋”,即孳生。“倮虫”,即无羽毛鳞介之虫。由于风木之气胜,湿土之气衰,则气候干燥不润,故不适宜倮虫之孳生。
(5)“胠胁”,即胁肋部。“气并”,即气郁。因厥阴主岁,风气偏胜,人体肝气也相应偏胜,胠胁为肝的部位,故可出现气郁胠胁,化而为热,而见下述一系列肝热的病症。
(6)“小便黄赤”,为肝热下注,“胃脘当心而痛”,即胃脘部疼痛,为肝气横逆,脾胃被克之象。“上支两胁”,气郁胠胁,则两胁支撑作胀。“肠鸣飧泄,少腹痛,注下赤白”,指下痢,为肝热下移大肠所致。呕吐、鬲咽不通,为肝气犯胃。上述诸症,均为肝热的具体表现。五脏六腑,寒热相移,肝热也可能影响到诸脏,其表现难以一一例举,然脏气盛,首先易于克己所胜。故此重点从制化关系说明脏腑之间的相互影响。
(7)此指少阴君火之气过胜,火气通于心,火气偏胜则伤心阴,在人体则相应表现为心火胜,心病居多。
(8)“善饥”,就是容易饥饿,为胃中有热,系心热下传所致。“齐”,同脐。“齐下反动”,张景岳取“齐下反痛”,似于病机更符。胃中有热而消谷善饥,小肠本当转输如常,但心热亦下移于小肠,致其传导不利,气机不畅,故齐下痛。“气游三焦”,“气”,指热气。心热必及包络,而包络之脉,下膈,历经三焦,故热在心而气游三焦,出现所述诸症。
(9)少阴热气过胜,在自然界则表现为气候炎热,木之津液乃被热气所迫,宣泄于外,草类亦因之枯萎。
(10)“溏泄”,指大便稀溏。“沃”,浇灌。“赤沃”,指便血或尿血,为心热下注所致。热气游历三焦,在上焦则呕逆躁烦,在中焦则腹满痛,在下焦则溏泄,甚则二便下血。
(11)太阴湿土过胜,湿气通于脾,湿土偏胜,则表现在脾湿方面的病证较多。
(12)脾湿则中气不运,郁而为热。火热聚于营血,则发为疮疡。所以疮疡是先发于中而后流散于外,此即所谓病从中生,由内而传之于外的意思。
(13)“热格”,此指热气被格拒于上。“喉痹”,泛指咽喉肿痛。“项强”,此指头项强几几,转侧不利。此节承上“火气内郁”而言,由于火气内郁,并于肝,则见胠胁疼痛;并于心,则见心胸疼痛,火热拒于上,则见头痛,咽喉肿痛,颈项转侧不利等证。
(14)“独胜”,指没有郁热,单有湿气。即脾湿甚而无气郁化热之象,疾病主要表现为湿证,湿本阴邪,中气盛则从阳化热,中气虚则从阴化寒,今湿甚不合郁热,则必从寒化,寒湿困阻脾阳,影响肾与膀胱的气化功能,故可引起下焦病变的发生,此即土胜乘水之类。
(15)“痛留顶”,即巅顶痛而不移。“燥”,张介宾云:当作“湿”,似是。“雨数至,燥化乃见”,指自然界淫雨连绵,气候呈现湿气偏盛的现象。“腰椎重强”,指腰部因寒湿阻滞,出现屈伸不利,转侧不能的症状。“内不便”,指腹中不适。“注泄”,形容泄泻如水向下倾注一样。“胕肿”,指浮肿。上述诸症均因于湿气独胜,寒迫下焦所致。足太阳经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故病则痛留巅顶,牵引眉间作痛。寒湿中阻,脾阳不运,故见胃部胀满,内不便,善注泻等症。湿下流则少腹满,腰椎重强,足下温,足胫浮肿。脾病及肾,气化不行,水湿停聚,水气上泛,则可致头重,上部浮肿等症。
(16)此指少阳相火过胜。少阳相火之气通于胆与三焦,在疾病方面以火热证为主。
(17)“下沃赤白”,指下利脓血,为痢疾的主证。少阳之气多热病,热邪犯胃,则欲呕、呕酸、善饥,热邪扰心则烦心、心痛,谵妄;热邪循经上犯,则目赤、耳痛;肝胆郁热,则善惊溺赤,少腹痛;若热与湿合,蕴结肠道,亦可发为痢疾。总之,热邪所犯之处,均可出现相应部位的病变。
(18)指阳明燥金之气偏胜。燥气通于肺,使人多患燥病。
(19)“清”,指清凉的燥气。“嗌塞”,指吞咽不利。“㿗疝”,病名,疝气病的一种,男子见阴囊肿大,痛痒不知;女子则少腹肿大,或阴户突出。燥气通于肺,肺燥津伤,则气道不利,而见上气咳嗽,胸中不适,吞咽困难等症。肺病则肃降无权,肝气失制,故见左胁肋疼脾;肝旺克脾,则为溏泄;肝脉过少腹而络阴器,故可发生㿗疝病证。
(20)指太阳寒水之气偏胜,水气通于肾,在疾病方面,寒证偏多。
(21)“慄”,寒冷的意思“非时水冰”,即不到寒冷的季节水已结冰。由于寒水过胜,气候寒冷,因而有羽毛的虫类,孵化也比较晚。
(22)“痔”,指痔疮。“疟”,指疟疾。太阳主气,寒气偏盛于外,则人体阳气内郁,不易发泄,阳热内蕴于大肠,可发为痔疮,郁热在里,寒气外搏,又可发为疟疾。
(23)“厥”,此指气机逆乱,阴阳之气不相顺接,而出现昏仆,或四肢逆冷。“寒厥”,指由里寒所致的厥。“阴中乃疡”,指阴部乃生疮疡。“隐曲不利”,指男子阳萎、遗精,女子月经不调等。“阴股”指大腿内侧。“互引阴股”,即指阴部症状牵引到大腿内侧。“拘苛”,高士宗注:“筋挛急曰拘,肉暴痛曰苛”。“血泄”,即出血。“否肿”,即痞块肿大。机体寒盛可成为厥证,若寒邪犯胃,则心下痛;寒邪犯脾,则腹满食减;若寒凝血脉,则脉络瘀滞,色变青紫;或血液不循常道而外泄,或血瘀脉外,皮肤出现痞塞肿胀;若寒客筋肉,则筋挛肉痛;若寒滞肝脉,影响下阴部位则可见阴疡等症,甚至牵引大腿内侧作痛。
(24)“囟顶”,即囟门头顶部位。“脑户”,穴位名,在头的枕后部。阴寒盛于下,必伤肾阳,寒邪迫阳上越,故热反上行。寒邪伤及太阳经脉,故出现巅顶,头枕部疼痛,目胀痛有欲脱之感。
(25)“濡泄”,即大便清稀。由于寒邪深入下焦,伤及肾中阳气,故脾湿不化而成濡泻。
〔临证意义〕
六气之胜,证候不一,然其大要不外是:病变以六淫病邪相应之脏为中心,影响与之相关的脏器而发生病证。六淫是外感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与天时、气候变化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一般来说,六淫发病在时序上与六气的常规变化保持同步关系,如一年中,大寒、立春、雨水、惊蛰四个节气,这六十日为厥阴风木之气主令,此时外感病,以伤风,风温,春温为多见,根据《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的原则,临床上常以银翅散,桑菊饮加减化裁为主。但因初春气候,多见乍暖还寒,也有外感风寒,或寒温兼感的,又当根据具体病情,进行辨证论治。
本文通过论述六气之胜的发病规律,不仅从辨证施治的角度归纳了六气相胜的病类,而且突出了气候因素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是中医气象医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例: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
春分前七日,诊右脉虚弦带涩,左脉小弦劲而数,胃痛已缓,但常有畏寒鼓慄,俄顷发热而解。此肝病先厥后热也,今岁厥阴司天,春季风木主气,肝病既久,脾胃必虚,风木郁于土宫,营卫二气,未能流畅于经脉,为营养护卫,此偏热偏寒所由来矣。夫木郁土位,古人制肝补脾,升阳散郁,皆理偏就和为治,勿徒攻补寒热为调,今春半天令渐温,拟两和气血,佐以宣畅少阳太阴,至小满气暖泄越,必大培脾胃后天,方合岁气体质调理,定春季煎丸二方:
人参、茯苓、广皮、炙草、当归、白芍、丹皮、桑叶、姜枣汤法丸。
人参、广皮、谷芽、灸草、白芍、黄芩、丹皮、柴胡(煎汤)以上二方间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