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诊脉部位
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上部地,两颊之动脉;上部人,耳前之动脉(1)。中部天,手太阴也;中部地,手阳明也;中部人,手少阴也(2)。下部天,足厥阴也;下部地,足少阴也;下部人,足太阴也(3)。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肾,人以候脾胃之气(4)。帝曰:中部之候奈何?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气,人以候心(5)。帝曰:上部以何候之?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头角之气,地以候口齿之气,人以候耳目之气(6)。
《素问•三部九候论》
[讲解]
本文论述三部九候全身诊脉法。
(1)人可以分为上、中、下三部,每一部又分为天、地、人三候。张景岳注:“额旁动脉,当颔厌之分,足少阳经脉所行也。”上部天候在两额动脉,足少阳脉气所发的颔厌穴处。杨上善注:“两颊足阳明,在大迎中动。”上部地候在两颊动脉,足阳明脉气所发的大迎穴处。吴崑注:“手少阳三焦经脉气所行,耳门分也。”上部人候在耳前动脉,手少阳脉气所发的耳门穴处。
(2)张志聪注:“两手气口之动脉,手太阴脉也。”中部天候,在寸口脉处,属手太阴经。王冰注:“谓大肠脉也,在手大指次指趾骨间合穴之分,动应于手。”中部地候在合谷穴处,属手阳明经。吴崑注:“心经脉气所行,神门分也。”中部人候,在神门穴处,属手少阴经。
(3)王冰注:“谓肝脉也,在毛际处羊矢下一寸半陷中,五里之分,卧而取之,动应于手也。女子取太冲,在足大指本节后二寸陷中是。”下部天候,在大腿内侧上端五里穴处。女子取足大趾次趾间动脉,相当于太冲穴处,皆属足厥阴肝经。马莳注:“此脉在足内踝后跟骨上陷中,太溪之分,动应于指,即足少阴脉气所行也。”下部地候,在内踝后太溪穴处,属足少阴经。吴崑注:“脾经脉气所行,在鱼腹上两筋之间,动脉应手,箕门分也。候胃气则取足跗上之冲阳。”下部人候,在膝上股内侧动脉,相当于箕门穴处,属足太阴脾经。诊察胃气的切脉部位,在足背动脉,相当于冲阳穴处。
(4)下部天候,属足厥阴经,可以测候肝的病变。下部地候,属足少阴经,可以测候肾的病变。下部人候,属足太阴,兼取足阳明趺阳脉冲阳穴处,故可以测候脾胃的病变。
(5)中部天地人三候的主病是:中部天候,属手太阴经,可以测候肺的病变。中部地候,属手阳明经,手阳明大肠经入胸络肺,可以测候胸中的气机变化。中部人候,属手少阴经,可以测候心的病变。
(6)上部天地人三候的主病是:上部天候,在两额动脉,可以测候头上部的气机变化。上部地候,在两颊动脉,可以测候口齿的气机变化。上部人候,在耳前动脉,可以测候耳目的气机变化。
尺内两傍,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1)。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鬲;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2)。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3)。
《素问•脉要精微论》
[讲解]
(1)“尺内”,尺部也。关部前为寸部,关部后为尺部,称以称尺部为尺内。“两旁”指左右手之尺部。“季胁”,指两胁的下部。左右尺部为诊察季胁的部位。两手尺部外侧(桡侧)以候肾,两手尺部的内侧以候腹部。
(2)“中附上”,指在上依附尺部的关部,关部位居寸口脉的中段。左手关部外侧诊候肝,内侧诊候鬲;右手外侧诊候胃,内侧诊候脾。
(3)“上附上”,指寸部。张景岳注:“上附上,言上而又上,则寸脉也。”尺部之上为关部,在上依附关部的是寸部。右手寸部外侧诊候肺,内侧诊候胸中;左手外侧诊候心,内侧诊候膻中。
[临证意义]
这里,《内经》论述了三部九候法的临床意义。《难经•一难》说:“十二经皆有动脉。”即十二经脉循行部位上均有搏动应手之处。因此,可以在每一经的动脉处,测候该条经脉所络属脏腑的功能活动。例如,中部天,手太阴太渊穴,即寸口脉处,可诊候肺。中部人,手少阴神门穴处,可诊候心。下部天,足厥阴五里穴处,可诊候肝,女子取太冲穴。下部地,足少阴太溪穴处,可诊候肾。下部人,足太阴箕门穴处,可诊候脾,趺阳脉冲阳穴处可诊候胃。临证可在上述部位,测候所主脏腑精气的盛衰。
例如《灵枢•动输》讨论了十二经脉中,手太阴、足阳明、足少阴三条经脉上跳动不休的动脉的临床意义。认为手太阴经寸口脉跳动不休是因于胃气,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其清气上注于肺,肺气司呼吸行血脉,一呼脉再动,一吸脉再动,呼吸不已,寸口脉动而不止,故可候肺气盛衰。胃气上注肺而别走阳明,故上则人迎脉跳动不休,下则冲阳脉跳动不休,故可诊候胃气的盛衰。肾脉与冲脉相络,冲为血海,血注肾脉,故足少阴经太溪动脉跳动不休,故可候肾气盛衰。后世临床,常切按太溪穴处足少阴动脉,察候肾气的盛衰。切按冲阳穴处足阳明动脉,察候胃气的盛衰。妇女切按太冲穴处足厥阴动脉,察候肝血的盈虚。自晋以来,普遍选用的切脉部位是寸口,三部九候法已少采用。但三部九候法根据经络与脏腑的连属关系,取十二经动脉测候脏气盛衰的原理,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而且也有助于获取更多的诊断疾病所需的客观依据,值得进一步加以研究。
其次,指出了寸口诊法的临床意义。《内经》不但阐述了诊脉独取寸口的原理,而且提出了具体的寸关尺脏腑分部。后世寸关尺脏腑分部,均以《内经》为依据而略加变更。如《难经》以左寸内侧候小肠,右寸外侧候大肠,左关内侧候胆,左尺外侧候膀胱,右尺外侧候命门。《脉经》以右尺外侧候三焦,其它均同《内经》。目前,寸关尺分候脏腑,根据《素问•脉要精微论》所提出的上竟上,下竟下,即寸脉以候身之上部,尺脉以候身之下部的原则,除认为左关内侧可候肝胆外,多因袭《素问•脉要精微论》所提出的寸关尺脏腑分部。
寸关尺脏腑分部与三部九候遍诊法不同,后者切按脏腑之脉在外的动脉,诊察所主脏腑的病变,所以是在所切按的经脉上,直接反映与该经脉相连属的脏腑精气的盛衰。而前者,寸口脉属手太阴肺经,脉气始于胃,输于脾,但百脉朝会于肺,需赖肺气的推动才能灌注于五脏六腑。因此脏腑的病变,最终能影响到肺手太阴之脉,全面然而是间接地反映在寸口脉上。李时珍说:“而手六部,皆肺经之脉。特取此以候五脏六腑之气耳,非五脏六腑所居之处也。”可见,寸关尺分候脏腑,在临床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又不能机械地认为某一部位的脉象变化,就是某脏病变的反映,必须在将寸关尺看作一个整体,在与其它三诊合参的情况下,应用这一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