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经络学说

〔自学时数〕14学时

〔面授时数〕2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的循行路线和主病。

2.了解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

3.熟悉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在生理、病理及其在诊断、治疗方面的意义。

经络,是经脉与络脉的统称。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脉是经络系统的分支。经络具有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从而将人体各部分联结成为一个有机统一整体的作用。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经络学说贯串于中医学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各个方面,对临床各科的诊治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尤是针灸、按摩、推拿以及气功等学科的主要理论依据。

《内经》论述经络学说的内容十分丰富,在《内经》理论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形态结构的角度来分,经络学说主要包括经脉和络脉两部分。经脉分正经与奇经两大类。正经有手三阴经、足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阳经,合称“十二经脉”。奇经有冲、任、督、带、阴蹻、阳蹻、阴维、阳维,合称“奇经八脉”。络脉有别络、浮络、孙络之别。别络较大,共有十五,别络有从本经别走邻经之意,其功能是加强表里阴阳两经的联系和调节作用。浮络是络脉浮行于浅表部位者。孙络则是络脉最细的分支。

此外,还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别出的正经,有加强表里两经的联系,通达某些正经未能循行的器官与体表部位的作用。十二经筋,则是十二经脉循行部位上分布于筋肉系统的总称,有联缀百骸,维络周身,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十二皮部,则是经脉在体表一定皮肤部位的反应区。由于《内经》论及经络学说的篇幅较多,本章仅节选有关经络的概念、功能,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的循行和主病等方面的原文进行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