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顺应四时的重要性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倶生,万物以荣(1);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2)。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3)。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讲解]

本文论述适应春生的养生之法。

(1)“春三月”,指正、二、三月。按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六个节气所主时为春三月。“发”即生发之意。“陈”,有敷布之意。“发陈”,此指春天生机渐兴,万物生发敷布之象。春天的三个月,万物推陈出新,天地生机盎然,万物生长,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2)“广”,开泰貌。“广步”,即缓步、漫步之意。“被”,通披。“缓形”,松解衣带,使形体舒缓。春天应该晚睡早起,缓步于庭院,披开束发,松解衣带,让形体舒缓,以使意志象春气之生发一样,不使它抑郁不舒。“生”、“予”、“赏”,象征顺应春阳生发之气的神志活动;“杀”、“夺”、“罚”,则指与春阳生发之气相悖的神志活动。“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三句是用取类比象的方法,说明在春天调摄精神情志,要顺应阳气生发趋势,而不应诛罚生机。上述都是顺应春生之气,保养阳气春生的具体方法。

(3)“寒变”,张景岳注:“肝伤则心火失其所生,故当夏令则火有不足,而寒水侮之,因为寒变。寒变者,变热为寒也。”“奉”,有供给之意。如果与春天养生之道相悖,就容易戕伤肝气,肝伤则供给夏季养长的物质基础不足,心火失其所主,至夏就容易发生寒性病变。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1);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2)。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3)。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讲解]

本文论述适应夏长的养生之法。

(1)“夏三月”,指四、五、六月。按节气,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六个节气所主时为夏三月。“蕃(fan繁)”,茂盛。“秀”,华美。“蕃秀”,即繁荣昌盛,华美秀丽之意。“华”,即花。“实”,即果实。夏天的三个月,阳气极盛而下交于地,阴气微萌上交于天,如天地上下阴阳交合,所以一切植物都在开花结果。

(2)“华英”,此指人的容色。“秀”,秀丽,引伸为旺盛。“华英成秀”,是比喻人的心情应舒畅,精神要焕发充沛。夏天应晚睡早起,不要厌烦夏季漫长的白昼,炎热的阳光。夏天应节怒,怒则伤肝,肝伤则无以生心火,心气不足,不能适应夏季养长之气。夏天阳气旺盛外浮,所以应该使心情舒畅,容光焕发,使阳气宣泄于外,就象心有所爱欲表达于外一样,只有这样,才能顺应夏季阳气的盛长,保养夏长之气。

(3)张介宾注:“心伤则暑气乘之,至秋而金收敛,暑邪内郁,于是阴欲入而阳拒之,故为寒;火欲出而阴束之,故为热,金火相争,故寒热往来而为痎疟。”“冬至重病”,丹波元简、柯逢时等皆疑为衍文,故不释。如果违反夏季阳气长养的规律,则暑气伤心,暑邪伏留,延至秋时,复加秋凉外束诱发,遂病发疟疾。供给肺气作秋收之应的物质基础就不足,削弱了人体对秋天的适应能力。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1),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2)。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3)。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讲解]

本文论述适应秋收的养生之法。

(1)“秋三月”,指七、八、九月。按节气,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个节气所主时为秋三月。“容”,指形态而言,此泛指万物的形态。“平”,有平定、成熟之意。即是说万物形态到秋天已达到成熟阶段。秋天阳气开始收敛,气候由热转凉,其气清凉劲急,即所谓“地气以急”;万物色变,草枯叶落,出现凋零现象,故谓“地气以明”。

(2)“兴”,起也。秋天应早睡早起,鸡鸣即起,以顺应秋天阳气收敛下降的变化。秋天阳气收敛下降,所以要注意调摄精神,使精神内敛,志意安宁,从而有利于机体阳气内敛,使秋天体内的阳气平定于内,避免受秋天肃杀之气的伤害,即所谓“以缓秋刑”。只有不使志意外露,避免阳气外泄,才能适应秋天阳气收敛的变化,使肺气清肃正常,上述都是顺应秋收之气,保养阳气秋收的具体方法。

(3)如果违反了秋天阳气收敛下降的规律,肺气失于清肃而受到损伤,供给冬气的物质基础不足,到冬天就会出现阳气失于潜藏,肾阳不足,而发为飧泄之证。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1);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2)。逆之伤则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3)。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讲解]

本文论述适应冬藏的养生之法。

(1)“冬三月”,指十、十一、十二月。按节气,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六个节气所主时为冬三月。“闭藏”,有伏藏之意。“坼(che策)”,裂开。冬天阳气潜藏,气候严寒,水凝为冰,地冻开裂。人体阳气亦伏藏于内,所以冬天宜静养,不要扰动潜藏的阳气,而导致外泄。

(2)冬天应该早睡晚起,待日出后再起床,以避免为冬季严寒所伤,应注意使志意内藏,好象有私意存于胸中不欲吐露,

有所得不欲告人一样,这样就有利于阳气伏藏。并且应避免严寒,温衣暖被,保持温暖。不要使皮肤开泄而出汗,使闭藏的阳气泄越于外。上述的都是顺应冬藏之气,保养阳气冬藏的具体方法。

(3)“痿”,搐手足痿弱无力。“厥”,指手足逆冷。如果违背了冬天阳气闭藏的规律,就会使肾气受损,阳气不能固密,供给春生的物质基础不足,到了春天,就会因水不涵木,肝筋失养而导致手足痿弱;阳气不能开发温养四肢,而出现四肢逆冷之症。


[临证意义]

一年分为四季,四时阴阳变化,导致气候有冬寒、春温、夏暑、秋燥的不同,以生寒暑燥湿风,以生长化收藏。人之五脏逋于四时,亦有生长化收藏的规律,表现为整体上阳气升浮沉降的不同趋势。《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总结了这一规律,并提出了相应的养生措施。如春夏在起居上宜夜卧早起,在情志上宜舒缓明快,励精奋志,使肝气升发,心气宣泄,以顺应春夏阳气的生长趋势;秋日宜早卧早起,宁志敛神,使肺气肃降,以顺应秋日阳气收敛下降的趋势;冬日早卧晚起,潜伏志意,固密阳气,使阳气闭藏,以顺冬日阳气沉潜的趋势。此外,四时阴阳盛衰必然导致寒热变化,故人当适寒温,酌情加减衣被,注意冬勿令过温,恐消灼阴液,耗散阳气;夏勿令太凉,恐郁遏阳气,影响阳气外泄之机。

四时阴阳乃万物之根本,四时养生不外围绕春气之生,夏气之长,秋气之收,冬气之藏规律进行。四时规律,从之有寿,逆之有咎、故逆四时,可使机体五脏内伤,失去适应四时气候变化的能力,从而变生诸疾。如肝气春升则气机通畅,脏腑协调,所谓“春气升,则可化安”。如果违反了春天应遵循的养生之道,就会使肝气内生变化而致病。正如喻嘉言所说:“阳气不能鼓动而生出,内郁于肝,则肝气混揉,变而伤矣。肝伤则心火失其所主,故当夏令而火有不足,寒水侮之,变热为寒也。”若违犯夏长之气,心气不能宣达于外,阳气内消,而使心气不足,则感觉心内空虚而悸动。正如喻嘉言所说:“阳气不能条畅而外茂,内薄于心,燠热内消,故心中洞然而突也,心虚内洞,则诸阳之病作矣。”逆于秋收之气,使肺气失于清肃,气机壅滞,肺道阻遏,导致肺失濡润,则肺叶枯萎,肺气不降,则胸中胀满。逆于冬藏之气,使肾气失于固藏,因肾为胃关,就会导致下泄而为病,如喻嘉言说:“少阴主藏,少阴之气不伏藏,而至肾气独沉,则有权无衡,如冷灶无烟,而注泄沉寒等病作矣。”总之四时阴阳,是“万物之终始,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所以《内经》认为顺从四时阴阳是最根本的摄生原则。如果违背了四时阴阳生长收藏的规律,就会使机体变证丛生,绝人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