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论
邪在心,则病心痛,喜悲,时眩仆,视有余不足,而调之其输也。
《灵枢•五邪》
〔讲解〕
本文论述邪气入侵于心所致的心痛。
“邪在心”,指邪气入侵于心而为病。“喜悲”,即时常悲伤。“时眩仆”,即经常目眩昏仆。由于邪气入心而为病,无论虚实,都能引起心痛。心主神明,故心气虚则多悲哀忧愁,心神损伤则时常头晕目眩、甚或昏仆倒地。马莳注,“邪在心,故心必痛,且善悲,时或眩仆,或邪气有余,或正气不足,皆病如是也。”临床施治,最重视辨证,故强调要根据具体病情,“视有余不足”而调治之。《灵枢•邪客》说:“少阴心脉也,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据此可知“邪在心”,亦包括心包络在内。《灵枢•本输》谓:“心出于中冲。”中冲实际上是手厥阴心包络脉气之所发。心脏与心包络关系甚为密切,所以治疗邪在心所致的病证,应当审察其病之虚实,取手厥阴心包络经的腧穴以调治之。
心手少阴之脉,……是动则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饮。
《灵枢•经脉》
〔讲解〕
本文论述手少阴受邪为病所致的心痛。
“是动则病”,指经脉受外邪侵袭所发生的病证。张志聪注:“夫是动者,病因于外。”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故手少阴经脉受邪为病,致经脉不利,引起心痛。心以阳气用事,邪气入心多从热化,其为病多发为热证。心火亢盛,灼伤津液,故嗌干,渴而欲饮水自救。
心病者,胸中痛。
《素问•藏气法时论》
〔讲解〕
本文论述心气实所致的胸痛证。
心脏位居胸中。并且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其直者,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又因心包络与心脏关系最为密切,其脉亦起于胸中。故凡心病,不论寒热虚实,都能致生胸中疼痛。本文讨论的主要是心病胸痛的实证,由于邪气入侵于心,或瘀血阻滞心脉,或水气凌心等,引起经脉闭阻,气血不通,或心阳不振,发为胸中痛。
岁火不及,寒乃大行,……民病胸中痛,胁支满。
《素问•气交变大论》
〔讲解〕
本文论述寒邪所致的胸中痛。
“岁火不及,寒乃大行”,指火运不及之年,在气候上偏于寒冷。寒气偏胜,易伤人体。寒为阴邪,伤人阳气,故寒邪入侵,心阳不振,病见胸中痛。心经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故寒性凝滞,闭阻经脉气血,经气不通,可见胸胁胀满。
所谓胸痛少气者,水气在藏府也。水者,阴气也。阴气在中,故胸痛少气也。
《素问•脉解篇》
〔讲解〕
本文论述水气阻滞所致的胸痛证。
“少气”,指言语无力,呼吸微弱短促。水为有形之阴邪,停滞于脏腑,阻遏经脉、脏腑之气的运行,胸中阳气不得宣通,气机升降不利,故见胸痛。水气内盛,阳气不行,故为气短而喘。此病可由肺、胃、肾等脏水气引起,故云“所谓胸痛少气者,水气在脏腑也。”
岁金太过,燥气流行,肝木受邪。……体重烦冤,胸痛引背,两胁满且痛引少腹。
《素问•气交变大论》
〔讲解〕
本文论述燥气伤肝所致的胸痛。
“岁金太过”,指金运太过之年。“燥气”,指清凉而干燥的气候。“体重”,指身体活动不便。“烦冤”,即胸烦满闷的意思。由于金运太过之年,气候偏燥,燥属金,金能乘木,所谓“气有余则制己所胜”,故燥气伤人,肝木受邪。肝主筋,肝木受邪,筋脉不利,故其人身体活动不便。肝气上逆,郁而不舒,故烦闷。足厥阴肝经,上腘内廉,循阴股,入毛中,过阴器,抵少腹,上贯膈,布胁肋,故肝经受邪为病,筋脉不利,可见到胸痛引背,两胁满胀疼痛,向下牵引少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