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人体与昼夜阴阳相应

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1);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2);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3);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4)。

​《素问•金匮真言论》

〔讲解〕

本文论述了昼夜阴阳的消长,并指出人体阴阳之气具有与之相应的节律。

(1)“平旦至日中”,谓自卯至午,相当于时钟的六至十二时。“平”,昼夜平分。“旦”,日出地上。“平旦”,即早晨日初之时。“日中”,日行中天,即日当中午之时。这是根据太阳周日运动时,地面接受太阳光热的多少来分析昼夜阴阳的消长情况。如张介宾注云:“一日之气,自卯时日出地上为昼,天之阳也;自酉时日入地中为夜,天之阴也”。白昼虽属阳,但上午与下午的阳气有所差别,张志聪注云:“平旦至日中,阳气正隆,应长夏之气,故为阳中之阳”。

(2)“日中至黄昏”,谓午至酉,相当于时钟的十二至十八时。“黄昏”,即日落时,天色黄而不明。张志聪注云:“日中至黄昏,阳气始衰,应秋收之气,故为阳中之阴”。

(3)“合夜至鸡鸣”,谓自酉至子,相当于时钟的十八时至廿四时。“合夜”,黄昏合夜为一的意思。“鸡鸣”,指夜半子时,张志聪注云:“合夜至鸡鸣,阳气在内,应冬藏之气,故为阴中之阴”。

(4)“鸡鸣至平旦”,谓子至卯,相当于时钟的零至六时。张志聪注云:“鸡鸣至平旦,阳气始生,应春升之气,故为阴中之阳”。上文对昼夜阴阳消长作了分析之后,接着指出:“故人亦应之。”说明人体阴阳之气的变化与天地阴阳之气的消长是同步的。《内经》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素问•举痛论》)常常在论述自然界运动规律的同时,紧密结合人体生理、病理活动。

〔临证意义〕

昼夜阴阳消长与人体的关系,无论在生理活动或病理变化方面,都有比较明显的反映。不仅《内经》有许多具体论述,而且两千多年的医学实践,又大大丰富了它的内容,并显示出它在生命科学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继《内经》之后,仲景早已把这一理论运用于临床,提出了六经病欲解的具体时间,这对于把握病理机转,大有禆益。如明代医家赵养葵说:“阳病则昼重而夜轻,阳气与病气交旺也。阴病则昼轻而夜重,阴气与病气交旺也。若夫阳虚病则昼轻,阴虚病则夜轻,阴阳各归其分也。治之者既定其时,以证其病,若未发之时,当迎而夺之,如孙子之用兵,在山谷则塞渊泉,在水陆则把渡口。若正发之时,当避其锋锐;若势已杀,当击其惰归;恐旷日持久,反生他患也。至于或昼或夜,时作时止,不时而动,是纯虚之证,又不拘于昼夜之定候,当广服补药,以养其正,如在平川广漠,当清野千里。又以十二时,分配五脏六腑,自子自午,行阳之分;自午至亥,行阴之分。仲景云:少阴之病欲解时,以子至寅,乘此阳道方亨之时而投之,药易以入,故仲景《伤寒论》中,逐时分治,不可不考。”赵氏结合自己临床经验所作的具体分析,都很结合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