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阴阳偏盛偏衰的病变

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1)。阳不胜其阴,则五藏气争,九窍不通(2)。

​《素问·生气通天论》

〔讲解〕

本文举例说明阴阳偏胜偏衰所导致的病变。

(1)“薄”,急迫。“疾”,快速。“并乃狂”,“并”,交并,加甚的意思。张介宾:“并者,阳邪入于阳分,谓重阳也。”这里指阳邪交并于阳分,造成热盛而精神狂乱。阴阳要相互制约才能保持正常生理状态,如果阴虚不能制约阳气,则阳偏胜而为热。由于阳热鼓动于内,血行加速,就会出现脉流急迫快速的现象。假若热邪并入阳分,两阳相加,势必阳热更盛,神志受扰,引起狂躁不安,此即《内经》所谓“重阳则狂”的证候。

(2)“争”,高世栻注:“彼此不和也。”“五脏气争”,指五脏之气不相协调。阳虚不能制约偏盛的阴气,则阴偏盛而为寒。阴寒内盛,阳气不运,五脏功能障碍,气机升降失调,清阳不得上出,浊阴不得下泄,所以九窍功能失常,甚者,耳、目、口、鼻诸窍感觉障碍,二便闭阻不通。

〔临证意义〕

人体的一切物质代谢和功能活动,都处于阴阳相互对立的状态,因此阴阳属性不同的两类物质或作用,都必须各自相互制约,相互拮抗,才能保持相对平衡,维持人体正常生理状态。如果阴和阳某一方面偏衰,就会导致相对的另一方失去制约而形成偏胜。这种自动调节机能失常的结果,破坏了阴和阳之间的相对平衡协调,就会形成偏寒或偏热的病变。本文即是列举“阴不胜其阳”和“阳不胜其阴’的病变来说明这一问题。前者是阴虚不能制约阳气,形成阳热内盛,出现脉流急迫的病变,当然也包括其他常见的火热证候在内。如果热邪并入阳分,心神受扰,就会出现“重阳则狂”的证候。这种病常见于阳明热盛的患者,如《证治准绳》说:“狂者病之发时猖狂刚暴,如伤寒阳明大实发狂,骂詈不避亲疏,甚则登高而歌,弃衣而走,逾垣上屋,非力所能,或与人语所未尝见之事。”治宜苦寒泻下以泄其结热,方如大承气汤之类。

后者是阳虚不能制约阴气,形成的阴寒内盛,五脏气机逆乱,阴阳之气不得升降顺接的病变。如张琦注云:“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阳微阴盛,清阳不升,浊阴填塞,五脏之气纷争奔乱,故上窍不通而下窍亦塞。”其见证有如《中藏经》所载:“暴哑卒寒,一身拘急,四肢拳挛,唇青面黑,目直口噤,心腹满痛,头颔摇鼓,腰脚沉重,语言蹇涩。”与后世所称的“寒厥”相似。治宜辛温祛寒,温里回阳,方如四逆汤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