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奇经八脉的循行和主病

督脉为病,脊强反折(1)。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络循阴器合篡间,绕篡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其男子循茎下至篡,与女子等(2);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3)。此生病,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为冲疝。其女子不孕,癃痔遗溺嗌干(4)。

《素问•骨空论》

讲解

本文论述督脉的循行和主病。

(1)督脉贯穿于脊柱之中,总督一身阳气,若督脉经气失调,清阳之气不升,则脊背强直而反张。

(2)“廷孔”,指尿道。张景岳注。“廷,正也,直也。廷孔,言正中之直孔,即溺孔也。”“篡”,《甲乙》作纂。“篡间”是前阴后阴之间,即会阴部。督脉起于少腹部以下的横骨中央,女子则内系于廷孔,廷孔就是尿道的外口,从这里分出一支络脉,经过阴器会合于前后二阴的会阴部,再绕行到会阴部的后面,再分支别出绕行臀部,至少阴经脉处,与太阳经中的络相合。足少阴经从股内后缘下行,贯通脊柱而连属肾脏。督脉的又一分支,与足太阳经同起于目内眦,上行至额,交会于巅顶,入络于脑,复还出下项,循行肩胛内侧,挟脊抵达腰中,入循脊里络于肾脏。在男子,则循阴茎,下至会阴部,与女子相同。

(3)督脉另一分支,从小腹直上,穿过肚脐中央,向上通过心脏,入于喉咙,上至下颌部环绕唇口,向上行联络于两目之中的中央。

(4)督脉从小腹直上贯通心脏,故督脉经气失调厥逆,则出现气从少腹向上冲心而痛,不能大小便,之冲疝病。督脉起于小腹部,出于会阴部,与冲任二脉同络于胞宫,故督脉经气逆乱,在女子则不能怀孕。如病在前后二阴会阴部,则男女皆可发生小便闭涩,痔疮。如病在廷孔阴茎之内,则可导致遗尿。因督脉上贯心后进入咽喉,故督脉经气厥乱,也可出现咽喉发干的病症。

临证意义

督脉循身之背,主一身之阳,统率督促全身阳经脉气,故有“总督诸阳”和“阳脉之海”之称。故督脉为病,多见督脉阳虚,而见形寒怯冷,腰背痠痛乏力,甚则伛倭,仰俯不能。若阳气失于升举,则见头眩掉摇。下元失温,则男子阳萎不育,女子经水淋漓。治宜温壮督脉,常用药物有鹿茸、鹿角、巴戟、菟丝子、补骨脂、肉苁蓉、猪牛羊骨髓等,叶天士主张用血肉有情之品温补督脉,说:“鹿茸壮督脉之阳,鹿霜通督脉之气,鹿胶补督脉之血。”

如果风邪循风府入督,可形成督脉实证。症见发热,头巅剧痛,脊强而厥,癫痫大发作。临床治疗宜祛风安督。常用药物有藁本、防风、羌活、细辛、荆芥、苍耳、南星等。其中藁本为主药,王海藏明确指出,藁本能“治督脉为病,脊强而厥”。巅顶和脊柱都是督脉循行之处,藁本散督脉风寒,故可治头巅剧痛和脊强而厥。


冲脉者,起于气街,并少阴之经,侠脐上行,至胸中而散(1)。……冲脉为病,逆气里急(2)。

《素问•骨空论》

讲解

本文论述冲脉的循行和主病。

(1)冲脉的循行比较复杂,上文讨论的是其中一条路线。冲脉起于气街穴,与足少阴肾经并行,侠脐左右上行,抵达胸中而弥漫散布。

(2)“逆气”,指气逆上冲。“里急”,指腹内拘急疼痛。冲脉侠脐上行至胸中,故冲脉经气厥乱,气血不利,则会出现气逆上冲,腹内拘急疼痛等症。


夫冲脉者,五藏六腑之海也,五藏六腑皆禀焉(1)。其上者,出于颃颡,渗诸阳,灌诸精(2)其下者,注少阴之大络,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入腘中,伏行循骨内,下至内踝之后属而别。其下者,并于少阴之经,渗三阴;其前者,伏行出胕属,下循跗,入大指间,渗诸络而温肌肉(3)。故别络结则跗上不动,不动则厥,厥则寒矣(4)。

《灵枢•逆顺肥瘦》

讲解

本文进一步论述冲脉的循行和主病。

(1)冲脉上至于头,下至于足,贯串全身,为总领诸经气血的要冲。所以冲脉是五脏六腑十二经脉之海,五脏六腑都要禀受它的气血的濡养。

(2)其上行的一支,出喉咙上孔,向诸阳经渗灌精气。

(3)“骭(gān干)骨”,即胫骨。冲脉向下的一支,注入足少阴肾经的大络,从气街部分出,沿大腿内侧下行,进入腘窝中,再下行于小腿深部胫骨的内侧,到足内踝之后的跟骨上缘而分出两支,与足少阴经并行,将精气灌注于足三阴经;向前行的分支,从内踝后的深部跟骨上缘处分出,沿着足背进入足大趾间,将精气灌渗大大小小的络脉而温养肌肉。

(4)“结”,指血气瘀滞。冲脉在下肢分出的络脉如果瘀结不通,则足背的脉搏跳动就要减弱,血脉瘀结,气血厥逆,就会引起局部发凉。

临证意义

冲脉起于胞中侠脐上行,故如忿怒无制,冲气上逆,临床症见气从少腹上冲,腹内拘急疼痛,阻塞饮食下行,恶心、泛噁或喘逆,脉多弦实,即《内经》所谓“逆气里急”,一般认为妊娠恶阻也与冲脉经气上逆有关,治宜安冲降逆。常用药物有紫石英、代赭石、半夏、禹余粮、龙骨、牡蛎、磁石、乌贼骨等,其中紫石英尤为主药。

冲脉为诸经气血转输的要冲,《景岳全书》说:“脏腑之血,皆归冲脉”,冲脉有调节全身气血的作用,故有“十二经之海”之称,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述,必须“太冲脉盛”,才能产生月经,孕育胎儿,故冲脉为病,多表现为妇女经、带、胎、产诸疾,如月经失调、闭经、崩漏、不孕、妊娠恶阻、胎漏、小产及产后恶露不尽等。临床治疗,凡冲脉虚寒者,宜用熟地、当归、小茴、大艾叶、巴戟、鹿角胶等温养;冲脉血热妄行者,用生地、丹皮、鳖甲、白薇等清降;冲脉不摄者,用乌鰂骨,紫河车、牡蛎、炮姜、黄芪、山药等固摄;血瘀癥积有形者,用三棱、莪术、鸡内金等破血消癥。


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1)。……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2)。

《素问•骨空论》

讲解

本文论述任脉的循行和主病。

(1)“中极”,穴名,在脐下四寸处。任脉起始于中极穴以下的会阴部,向上行经阴毛处,沿腹里,上出关元穴,直上咽喉,再上行到下颔,沿面部进入目下。

(2)“七疝”泛指各种疝病。任脉起于中极下的会阴部,上行阴毛处,故任脉经气逆乱,在男子是导致疝病的主要病因之一。任脉总任全身阴经脉气,又行经会阴,故如任脉经气逆乱,阴精不守,则发为带下;气血瘀阻,则形成癥瘕积聚。

临证意义

任脉,亦起于胞中,循行于腹部正中,总任一身阴经,司理精血、津液。“任脉通”是女子产生月经,孕育胎儿的必要条件。故任脉失调,可见月经失调、闭经、崩漏、产生恶露淋漓不断、带下、不孕等经产疾患。临床辨证,不外虚实二证。任脉阴血虚亏所致者,宜通补任脉,药用龟板、紫河车、阿胶、菟丝子、复盆子、枸杞子等,其中龟板为主药,如叶天士说:“龟性阴,走任脉。”任脉不通者,宜通调任脉,常用丹参、茴香、泽兰之属。

《素问•骨空论篇》说:“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七疝发生于任脉和足厥阴肝经循行处。常用疏肝解郁如川楝子、穿山甲、小茴香、桔核、吴茱萸、延胡索、青木香等治疝。而叶天士认为“肝体本刚,相火内寄,一派热燥药饵,以刚济刚,竟有缺折之虞!”主张应配当归、苁蓉、枸杞子、红枣等兼益任脉,以制肝刚。再者,叶天士认为任脉亏虚,阴血留滞络脉,则成瘕聚之证。治疗宜用当归辛润养血通补任脉,加辛香入络如丹参、小茴香、川楝子、红花、三棱、莪术等活血以消瘕聚。


足少阴之正,至腘中,别走太阳而合,上至肾,当十四顀,出属带脉。

《灵枢•经别》

讲解

本文论述带脉的部位。

“正”,其含义,指十二经脉循行路径之外,别道而行的部分,虽与本经经脉循行路线不同,但仍属正经,并非支络。“顀”,与椎同。足少阴脉别出而行的正经,至腘窝中,别出一脉与太阳经相会合,再向上内行至肾,在相当于十四椎处与带脉相连属。据《难经•二十八难》说:“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身一周”。可见带脉循行路线较为简单,它起于季胁部下方,横绕腰腹周围,前平胳,后平十四椎。

带脉横行于腰腹之间,统束全身直行的经脉,所以带脉失调会导致腰脊疼痛,甚则发生瘘证。带脉环绕腰腹一周,病变时,产生腹中胀满,腰部弛缓无力如坐水中的症状,如妇女赤白带下,子宫下垂等病证,常伴见上述症状,都与带脉有一定关系。又如《素问•痿论》说:“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说明带脉失调,与痿证的发生有关。

临证意义

带脉如李时珍言“围身一周,如束带然”,任、冲、督三脉及十二经脉皆上下纵向而行,带脉则左右横向而行,起约束诸脉的作用。如沈金鳌说:“一身上下,机关全在于带脉,带脉不能自持其气,其证皆陷下而不上。”故带脉为病,常见月经量多、带下淋漓、阴挺(子宫脱垂)、男子遗精白浊、腹部胀满、癫疝、筋痿等证,治宜用当归为主宣通带脉经气,如《临证指南医案》说:“带脉为病,用当归以为宣补。”可酌情加黄芪、肉桂温补带脉;赤白石脂、禹余粮、金樱子、山药、乌鰂骨、莲须等固摄带脉。


足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正属目本,名曰眼系。……入脑乃别阴蹻、阳蹻,阴阳相交,阳入阴出,阴阳交于目锐眦。

《灵枢•寒热病》

讲解

本文论述阳蹻脉的循行。

“目本”,指眼的根部。“蹻”,有足跟和蹻捷之意。蹻脉从下肢内、外侧上行头面,具有交通一身阴阳之气,调节肢体运动的功用,能使下肢灵活蹻捷,故称蹻脉。足太阳经脉有通过项部入于脑内的,直接连属于眼睛根部,名叫眼系。足太阳经由项入脑的经脉,分别与阴蹻、阳蹻联属,阴蹻、阳蹻相互交会,阳气内入,阴气外出,交会于目内眦。由此可见,《内经》认为阳蹻脉是足太阳的支脉,与作为足少阴支脉的阴蹻脉,上会于目。

另据《难经•二十八难》说:“阳蹻脉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可知阳蹻脉起于足跟部,沿足外踝由大腿外侧上行,进入项部的风池穴。


蹻脉者,少阴之别,起于然骨之后,上内踝之上,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頄属目内眦,合于太阳、阳蹻而上行(1)。气并相还则为濡目,气不荣则目不合(2)。

《灵枢•脉度》

讲解

本文论述阴蹻脉的循行和阴蹻、阳蹻的功能。

(1)“頄”,指鼻旁颧部。这里的蹻脉指阴蹻脉。阴蹻脉是足少阴肾经的支脉,起于然骨之后的照海穴,上行于内踝上方,向上沿大腿内侧入于前阴部,而后再沿腹部上入胸内,入于缺盆,向上出人迎的前面,到达鼻旁颧部,连属于眼内角,与足太阳经、阳蹻脉会合而上行。

另据《难经•二十八难》说,“阴蹻脉者,亦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可知阴蹻脉也起于足后跟中,沿着足内踝向大腿内侧上行,到达咽喉部,交会贯通于冲脉。

(2)阴蹻、阳蹻从下肢内外侧上行头面,具有交通一身阴阳之气的作用。如卫气主要通过阴阳蹻脉而散布全身,又由于阴阳蹻脉交会于目内眦,故阴蹻与阳蹻脉气并行同还则能濡润眼目,若不能并行回还,相互交通,卫气偏行于阳蹻,则目张不欲睡。

阴蹻阳蹻行体两侧,为足太阳、足少阴支脉,交通一身阴阳之气,故有调节肢体运动的功用。若蹻脉经气失调,则如《难经•二十九难》说:“阴蹻为病,阳缓则阴病,阳蹻为病,阴缓则阳急。”阴蹻脉气失调,会出现肢体外侧的肌肉弛缓而内侧拘急;阳蹻脉气失调,会出现肢体内侧肌肉弛缓而外侧拘急的病症。


阴蹻阳蹻,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锐眦,阳气盛则䐜目,阴气盛则瞑目。

《灵枢•寒热病》

讲解

本文论述阴阳蹻脉在循行和功能上的联系。

阴蹻脉与诸阴经经脉营运五脏精气,阳蹻脉与诸阳经营运六腑经气,两条经脉阴阳相交,如环无端,交通一身内外表里阴阳之气,阳分之精气内入,阴分之精气外出,赖阴阳蹻互相交通,交会于目内眦。如卫气就是通过阴阳蹻脉而散布全身的,卫气行于阳分则阳蹻脉盛,目张不欲睡;卫气行于阴分则阴蹻脉盛,目闭而欲睡,这说明阴阳蹻脉对人体阴阳之气的协调平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临证意义

蹻脉具有交通一身阴阳之气,调节肢体运动的功用,所以蹻脉失调,常出现手足运动的异常。如温热火毒内盛,则阳蹻经气灼伤,可见痉挛抽搐,躁动不安,甚则狂乱痉厥的病证,治宜清泻阳蹻之火以止痉。常用药物有羚羊角、牛黄、地龙、钩藤、山栀、川连等,其中羚羊角能清解阳蹻脉之火而止痉,为其主药。又如阴蹻虚亏,肢体失养,风自内生,则可见手足瘈疭挛急,神倦乏力等症,治宜滋养阴蹻,常用鳖甲、白芍、阿胶、鸡子黄、龟板、生地、麦冬等,鳖甲能入阴蹻血分,善通血络,质重又善育阴潜阳,平熄内风,故为主药。

阴阳蹻脉交会于目内眦,卫气行于阳则阳蹻盛,目张而不欲睡;卫气行于阴则阴蹻盛,目闭而欲睡。故临床阴阳蹻脉失调,不相交通,则常导致不寐,心烦,精神抑郁之症,治宜交通阴阳。如《灵枢•邪客》,用半夏秫米“补其不足,泻其有余”,以交通阴阳。也可用交泰丸,取黄连泻阳蹻有余之火,反佐肉桂以引火归原,以补蹻脉,促使阴阳交通,夜寐得安。


阳维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怫然肿,刺阳维之脉(1),脉与太阳合腨下间,去地一尺所(2)

《素问•刺腰痛论》

讲解

本文论述阳维脉的循行和主病。

(1)“维”,有维系、维络之意。《难经•二十八难》说:“阳维、阴维者,维络于身,溢蓄不能环流灌溉诸经者也。”说明阳维有维系、联络全身阳经的作用;阴维有维系、联络全身阴经的作用。阴阳维脉又互相维系,对气血盛衰通过溢蓄气血起调节作用,而不直接环流。阳维脉维系阳经,故发病则出现恶寒、发热等表证或形体的病症。如《难经•二十九难》说:“阳维为病苦寒热。”本篇所说发病使人腰痛,痛处怫然肿胀,应刺阳维脉的穴位进行治疗。

(2)“一尺所”,指离地一尺许的阳交穴处。杨上善注:“阳维诸阳之会,从头下至金门,阳交即是也。”阳维脉与足太阳脉会合于小腿下端的中间,即离地一尺左右的阳交穴。《难经•二十八难》说:“阳维起于诸阳会也。”认为阳维脉起于与各阳经的交会之处。


飞阳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拂拂然,甚则悲以恐,刺飞阳之脉,在内踝上二寸,少阴之前,与阴维之会。

《素问•刺腰痛论》

讲解

本文论述阴维脉的部位。

“飞阳”,为足太阳别。张志聪注:“足太阳之别名曰飞阳,去踝七寸,别走少阴。阴维之脉,起于足少阴筑宾穴,为阴维之郄(郄穴)。故名飞阳者,谓阴维之原,从太阳之脉,走少阴而起者也。”“怫怫然”,气郁貌。飞阳之脉发病使人腰痛,痛处的筋脉肿胀。严重时,因飞阳之脉别走足少阴,足少阴属肾主恐,足少阴的支脉,从肺出络心,肺与悲有关,故出现情志悲哀而恐惧的表现。治疗时应刺飞阳之脉,其部位在内踝上二寸,足少阴之前,与阴维相会之处的筑宾穴。据《难经•二十八难》说:“阴维,起于诸阴交也。”认为阴维脉起于各阴经交会之处,所以阴维与阳维主表不同,主要主里。阴维脉发病,则出现心痛、胃痛、胸腹痛等里证,如《难经•二十九难》说:“阴维为病苦心痛。”

临证意义

阳维脉维系全身阳经,阴维脉维系全身阴经,故如阳维脉发病,则出现微恶寒、发热、心烦欲呕、胸腹痞闷等表证;阴维脉发病,则出现心痛、胃痛、胸腹痛等里证。所以临床治疗阴阳维脉失调,率从调和营卫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