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三阴三阳配六气及标本中气之间的关系

帝曰:愿闻天道六六之节盛衰何也⑴?岐伯曰:上下有位,左右有纪。故少阳之右,阳明治之;太阳治之;太阳之右,厥阴治之;厥阴之右,少阴治之;少阴之右,太阴治之;太阴之右,少阳治之。此所谓气之标,盖南面而待也(2)。故曰:因天之序,盛衰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此之谓也(3)。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 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⑷。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 气之标也,本标不同,气应异象(5)。

《素问•六微旨大论》

[讲解]

“天道六六之节”一语,首先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原文云:“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因此多数注家均根据《素问•六节脏象论》的一段原文“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来加以解释,认为“六六”就是指六个甲子,即六个六十天,六六三百六十天为一年。这个解释我们认为并不确切。因为,第一,《内经》中对于一年的时间,是采用三百六十五天来计算的,并不是按一年为三百六十天计算的。以五运而言,主运分五步,分司一年中的五个运季,每步所主时间为七十三天零五刻,则每年为三百六十五天多一点;从六气而言,主气分六步,把一年二十四节气分属于六步之中,从每年大寒日开始计算,十五天多一点为一个节气,四个节气为一步,每一步为六十天又八十七刻半,六步为一年,如此则每年也是三百六十五天多一点。就是在《素问•六节脏象论》一篇中,也是首先提出了“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文中首先提出了“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然后才提出:“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从这一段原文中可以明显看出,《内经》对于一年的时间计算,是采用了三百六十五日,即一回归年的日数。之所以在后面又提出三百六十天的问题,只不过以此说明当时还有三百六十日为一年的历法。文中提此的原因只不过以此说明《内经》对一年时间的计算方法上与三百六十日历法有区别。因此这里的“六六”,根本不是指六六三百六十天的问题。第二,《六节脏象论》中,对于“六六”一词,已经作了比较明确的解释,原文云:“夫六六之节,九九制会者,所以正天之度,气之数也。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这里所说的“天之度”、“气之数”,就是指日月运行与气候变化的规律。因此,这里所谓“六六”,很明显地就是指观测自然气候变化的一种方法,根本不是只谈什么六六三百六十天的问题。

我们的意见,所谓“六六之节”,一个“六”字,应该是指风、热、火、湿、燥、寒六气;一个“六”字,应该是指三阴三阳(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节”,有节令、节段、节制之义。因此,“天道六六之节”一语直译之,也就是说一年中的风、热、火、湿、燥、寒等自然界气候变化情况,可以根据阴阳多少的特点而用三阴三阳区分为六个节令或六个节段。我们的根据:其一,《素问•天元纪大论》中明确指出:“寒暑燥湿风,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在天为气”,王冰注曰:“气谓风热燥湿寒。”这就是说,六气的变化情况可以用三阴三阳来加以归属和测算。其二,本篇对“帝曰,愿闻天道六六之节盛衰何也”问话的回答完全是以三阴三阳的概念来作回答。整个运气学说中,在分析风、热、火、湿、燥、寒等六气变化时,也无一处不是以三阴三阳来立论的,毫无例外,根本不涉及什么六六三百六十日的问题。因此,我们认为所谓“六六之节”,实际上也就是以三阴三阳来归属和测算六气的一种方法。这就是“天以六六之节”一语的含义。

(2)前已述及“六六”中一个“六”字是指三阴三阳,即阴和阳都可以根据其阴阳之气的多少而各再分为三。阴可以再分为一阴(厥阴)、二阴(少阴)、三阴(太阴);阳可以再分为一阳(少阳)、二阳(阳明)、三阳(太阳)。按照阴阳学说,阴阳之间总是消长进退,循环运转,阳极阴生,阴极阳生,由阳入阴,由阴出阳。因此,三阴三阳的运转总是按一阳(少阳)→二阳(阳明)→三阳(太阳)→一阴(厥阴)→二阴(少阴)→三阴(太阴)→一阳(少阳)这样的次序进行,如此周而复始,如环无端。它们在一年之中各有一定位置,按照一定规律进行运转。这也就是原文所谓的:“上下有位,左右有纪。”其在运转次序先后上总是按照上述次序来进行,由阳入阴,由阴出阳。这也就是原文所谓“少阳之右,阳明治之;阳明之右,太阳治之;太阳之右,厥阴治之;厥阴之右,少阴治之;少阴之右,太阴治之;太阴之右,少阳治之。”“因天之序,盛衰之时也。”不过,以上所述三阴三阳的位置及其运转次序的确定,是有条件的,即一定是面向南面的条件下进行观测。这也就是原文所谓的“南面而待”。兹将上述三阴三阳的位置及其运转情况,示意如下图:

(十一)三阴三阳配六气及标本中气之间的关系 - 图1

三阴三阳运转次序图

(3)“光”,日光也。“位”,位次也。六气的变化与日光对地面的照射密切相关。因此,通过观察日光照射地面物体 的投影移动变化情况,就可以反映六气的进退盛衰情况。这也就是说,前述的三阴三阳位置及其运转次序并不是主观臆测的,而完全是根据日光在地面上的投影的移动变化情况实测得出的,即张氏所谓的“其时更气移,皆视日光而见之矣”。

移光定位,古人是用圭表来进行实测的。圭表是我国最古老、最简单的天文观测仪器之一。表,是垂直立于地平面的一根竹竿或石柱。圭,是正南正北方向水平位置带有刻度的尺,日中时用来度量表影的长度。圭和表互相垂直,就组成了圭表。一般在日中时量度太阳光照射标杆所成影长,从这个影子的长短周期性变化,可以测定一个回归年的日数和一年的各个季节。这就是圭表的应用。

“移光定位,正立而待”,运用圭表进行实测,不但说明了我国古代学者的聪明智慧,也同时说明了:运气学说的基本内容,都是古人在认真观察自然变化的基础上的实际测定,不是主观臆测,更不是随意编造。

(4)所谓“标”,就是标识或标志。所谓“本”,就是本气。所谓“中气”,就是“中见之气”,也就是在本气之中可以见到的气。标本中气之间,三阴三阳为标。这是因为三阴三阳本身只是作为一个标识或标志,分列以之代表六气。厥阴代表风,少阴代表热,太阴代表湿,少阳代表火,阳明代表燥,太阳代表寒。六气为本。这是因为风、热、火、湿、燥、寒本身才是六气变化的本气。风就是风,热就是热,火就是火,湿就是湿,燥就是燥,寒就是寒。中气为与本气相关或相反的气。少阳火的中气为厥阴风,阳明燥的中气为太阴湿,太阳寒的中气为少阴热。反之也是一样,厥阴风的中气为少阳火,少阴热的中气为太阳寒,太阴湿的中气为阳明燥。这就是原文所谓的:“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为什么本气之中又可以出现与之相关或相反的中见之气呢?原因之一是:六气变化到了一定限度,常可向相反方面转化,例如,热可以向寒方面转化,寒也可以向热的方面转化,所以“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湿,可以向燥方面转化,燥也可以向湿方面转化,所以“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风,可以转化为热,火借风威;火,可以转化为风,热极生风。所以“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原因之二是:六气本身也有个盛衰和有余不及的问题。热气有余是热,热气不及便是寒;寒气有余是寒,寒气不及便是热;燥气有余是燥,燥气不及便是湿;湿气有余是湿,湿气不及便是燥。总的来说,标本中气问题,从阴阳概念来说,就是阴阳之间不但要注意到阴阳本身的特点,还要注意到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从表里概念来说,要注意到表里本身的特点,还要注意到它们之间的相互出入,可以由表入里,也可以由里达表,这也就是一般所说的:太阳与少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一句话,不管是推测气候变化还是分析疾病转变,都要从整体恒动的观点来加以认识。这就是标本中气提法的实质所在。

(5)《素问•天元纪大论》谓:“所谓本也,是谓六元。”张隐庵亦注:“风寒暑湿燥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故以天气为本而在上。”六元就是六气。这就是说,由于六气是本,居于根本地位,所以六气在上。“中之见也”,就是中见之气,前已述及,中见之气是在本气的基础上提出的,所以位列本气之下,因此原文谓“本之下,中之见也。”“气之标也”,标是标识或标志,是代表本气的符号,所以列位最下,因此原文谓“见之下,气之标也。”这种以三阴三阳配六气的方法是根据什么呢?是根据六气本身客观的相应表现制定的,因此原文谓:“本标不同,气应异象。”

(摘自《黄帝内经素问运气七篇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