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阴阳的可分性
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藏府中阴阳,则藏者为阴,府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府皆为阳(1)。所以欲知阴中之阴,阳中之阳者何也?为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皆视其所在,为施针石也(2)。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3)。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4)。
《素问·金匮真言论》
〔讲解〕
本文论述阴阳的可分性。
(1)由于事物之间与事物内部的相互对立、相互统一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不论是阴的一面或阳的一面,都包含着阴阳对立统一两方面,所以阴阳可以再分出阴阳。如以整个人体区分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从腹背区分阴阳,“背”向天向上属阳,“腹”向地向下属阴。从脏腑区分阴阳,则五脏属阴,六腑属阳。但这样的分法,不是简单的、无原则的任意推演,而是有临床实践作为客观依据的。如以人体内外分阴阳,是由于阴主内守,阳主外卫,故以阴阳来说明人体部位的性能;以腹背分阴阳,则与统主人体阴阳的经脉有关,如张志聪注:“背为阳,腹为阴。督脉循于背,总督一身之阳;任脉循于腹,统任一身之阴也。”以脏腑分阴阳,是由于五脏主贮藏精气,六腑主传化水谷,故以阴阳来说明脏腑的性能。
(2)“冬病在阴,夏病在阳”,高士宗注:“冬病在阴,肾也”,“夏病在阳,心也”。肾居膈下(阴),通于冬气,故冬病在阴。心居膈上(阳),通于夏气,故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高士宗注:“春病在阴,肝也”,“秋病在阳,肺也”。肝居膈下(阴),通于春气,故春病在阴。肺居膈上(阳),通于秋气,故秋病在阳。上述四时所病的阴阳部位,当与本篇上文“东风生于春,病在肝”,“南风生于夏,病在心”,“西风生于秋,病在肺”,“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以及下文“阴中之阴,肾也”,“阳中之阳,心也”等联系起来理解。故文中最后指出,应结合时令季节来考虑发病部位,然后进行针刺和砭石治疗,才能提高疗效。
(3)由于五脏所在部位及其属性各有不同,故也可以阴阳分之。正如王冰所注:“心为阳脏,位处上焦,以阳居阳,故谓阳中之阳也;肺为阴脏,位处上焦,以阴居阳,故谓阳中之阴也;肾为阴脏,位处下焦,以阴居阴,故谓阴中之阴也;肝为阳脏,位处中焦,以阳居阴,故谓阴中之阳也;脾为阴脏,位处中焦,以太阴居阴,故谓阴中之至阴也。”
(4)“雌雄”,即阴阳的互词,此处指脏腑。“输应”,张志聪注:“交相接受也。”此二句总结以阴阳归属人体内外表里的意义。由于人体表里、内外、五脏、六腑等各个部分,都具有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并通过经脉的联系,气血的贯注,与自然界四时昼夜阴阳变化相通相应,因此人体阴阳与外界的阴阳变化才能保持有序的、高度的动态平銜,所以经文最后认为,以阴阳归属人体内外表里的意义是“以应天之阴阳也”。
〔临证意义〕
《内经》在医学上运用“一分为二”的阴阳法则来概括和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指导诊断治疗,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由于人体各个部位以及各种物质与机能活动,都是处于相反相成的状态,因此都可根据属性的不同,把它们区分为阴阳两个方面。这样,不仅可以从各自的运动状态去认识它们的生理、病理特点,还可以从阴阳的相互联系,如互根、制约、消长、转化等方面去把握它们的变化机理。例如人体的上下、内外、左右、前后、表里等,不同的部位都可用阴阳分之。气机的升降、出入、留行、缓急等不同的运动,气质的清浊、刚柔、温凉、寒热,证候的发热与恶寒、烦躁与安静、兴奋与抑制,以及面色的明晦、声音的强弱,肢体的温凉,脘腹的柔坚,大便的利结,小便的清黄,舌质的润燥、舌苔的黄白,脉象的浮沉、迟数、虚实、滑涩等,也都可用阴阳分之。通过上述阴阳属性的辨别,就可以把许多复杂的现象区分为阴阳两大类,从而掌握疾病的性质和人体阴阳偏盛偏衰的病理变化,为调整阴阳,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提供客观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