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诊断的守则和方法
(一)诊法纲要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1);审清浊而知部分(2);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3);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4);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5)。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6)。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讲解]
本文论述诊断疾病的关键在辨别证候与病证的阴阳属性。并扼要地阐述了望、闻、问、切诸诊法的主要内容与相互关系,所以是《内经》论述诊法的纲领。
(1)“察色”,即观察色泽;“按脉”,即切按脉象。这里以望、按二诊代表四诊,认为在诊断疾病的过程中,首先应该辨别四诊所搜集的症候的阴阳属性。如色泽明润光泽为阳,晦暗枯槁为阴;脉象数、实、大、长属阳;迟、虚、小、短为阴。并进而通过分析综合,判别病证的阴阳属性,认识疾病的本质。
(2)“清浊”指色泽的明暗。审察色泽的明暗,可知病变的深浅。如明润光泽为病在阳分,其病尚浅,脏气未伤;晦暗枯槁,为病在阴,其病已深,脏气已伤。“部分”指面部的五色分部,根据病色在面部表现的部位,推测病变所在的部位。如《素问•刺热论》说:“肝热病者左颊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
(3)“视喘息”,即望呼吸气息的强弱和动态,属望诊。“听音声”即听喘息语言的高低粗细,属闻诊。“苦”,指病痛、病变。必须望闻二诊相互参合,始能判别其有余不足,病位所在。吴崑注:“喘粗气热为有余,喘急气寒为不足,息高者心肺有余,吸弱者肝肾不足。”这里强调不同的诊法必须合参,才能系统地了解病情。
(4)“权”指秤锤。“衡”为秤杆。作圆之器为规,为方之器为矩。这里用来比喻四时正常脉象的特征。四时脉象随四时阴阳变化而变化,是人体阴阳变化适应自然界四时阴阳变化的表现,体内五脏四时阴阳变化失常,必然会使四时脉象变化异常,所以诊察四时脉象是否正常,可以推知疾病发生在何脏何经。
(5)“尺”,指尺肤;“寸”,即寸口。诊察寸口脉象以及尺肤部肌肤的寒温缓急滑涩,可以了解疾病发生的原因。例如,寸口脉之沉浮可定病在表在里,浮脉主阳在表,沉脉主阴在里。尺肤部之滑涩可定津液之盈亏,凡尺肤润泽为津液未伤,枯槁为津液已伤,若兼见肌肤甲错,为内有瘀血之征。
(6)如能通过望五色形态,切脉按尺肤,闻呼吸气息等诊断方法收集疾病的症状与体征,并将诊察所得相互参合,进行分析综合,辨别症候与病证的阴阳属性,那么诊断就不会失误,治疗则不会有过失。
[临证意义]
辨别证候的阴阳属性,是诊察疾病的重要纲领。因为人体一切病理变化,都表现为阴阳的偏盛偏衰,通过四诊了解和分析病情的阴阳变化,这是治疗疾病的必要前提。正如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说:“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故证有阴阳,脉有阴阳,药有阴阳。以证而言,则表为阳,里为阴;热为阳,寒为阴;上为阳,下为阴;气为阳,血为阴;动为阳,静为阴;多言者为阳,无声者为阴;喜明者为阳,欲暗者为阴;阳微者不能呼,阴微者不能吸;阳病者不能俯,阴病者不能仰。以脉而言,则浮大滑数之类皆阳也,沉微细涩之类皆阴也……此皆医中之大法。至于阴中复有阳,阳中复有阴,疑似之间,辨须的确,此而不识,极易差讹,是又最为紧要。”张氏之说,不仅切合《内经》旨意,而且符合临床实际,若从哲理言之,这正是“一分为二”辩证法思想的具体运用。
(二)四诊合参
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1),观五藏有余不足,六府强弱,形之盛衰(2),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3)。
《素问•脉要精微论》
[讲解]
本文论述切脉必须与望诊等其它诊法合参,才能全面收集疾病征象,通过综合分析,作出正确判断,强调了四诊合参的重要性。并指出“参”“伍”二法是四诊合参,进行综合分析的具体思想方法。
(1)“切脉”,指切按脉搏。“动静”,指脉搏的动态变化。“精明”,指两目之神气,五脏六腑之精皆上注于目,所以可以通过观察眼神的变化,了解脏腑精气的盛衰。“五色”,指面部红黄青白黑五种色泽变化,为五脏精气之外现,故通过观察五色的明润黯枯,可以了解五脏精气之存亡。诊察脉搏的动静变化是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必须与观察目的神气、面部的色泽变化等其它诊法相参合。
(2)惟有四诊合参,全面收集疾病征象,进行综合分析,才能了解五脏的虚实,六腑的强弱,形体的盛衰,对疾病作出正确的诊断。
(3)“参伍”,有对比异同的意思。张景岳说:“夫参伍之义,以三相较谓之参,以伍相类谓之伍,盖彼此反观,异同互证,而必欲搜其隐微之谓。”所谓“参”,是将至少三种以上的疾病征象相比较,推求它们的不同处,并加以舍假从真,若脉症不符,当辨明脉症真假,或舍脉从症,或舍症从脉,正如顾松园所说:“不齐之谓参,剖其异而分之也”。所谓“伍”,是将性质相同的疾病征象归属为一类,然后对疾病的阴阳表里虚实寒热等属性作出正确的判断,故顾松园说:“相类之谓伍,此其同而合之也。”参伍二法是进行四诊合参的具体思想方法。惟有四诊合参,才能正确判断疾病的吉凶转归。
夫脉之小大滑涩浮沉,可以指别(1);五藏之象,可以类推(2);五藏相音,可以意识;五色微诊,可以目察(3)。能合脉色,可以万全(4)。
《素问•五藏生成篇》
[讲解]
本文论述诊断疾病应从五脏显现于外的征象着眼,全面收集疾病的外部表现,不能只偏重一种诊断方法,进一步强调了四诊合参的重要性。
(1)小大是脉的形态,可诊察阴阳强弱;滑涩是脉的动势,可诊察气血盛衰;浮沉是脉的部位,可诊察病位表里。这些脉象均可在指下鉴别,以辨别疾病的阴阳、虚实、表里等性质。
(2)“象”,指外部征象、表现。五行学说认为属于同一五行属性的事物都存在着相关的联系,对人体来说,各种组织和功能,可以归结为以五脏为中心的五大类。五脏在内虽不可见,但可以根据五脏反映于相应组织和功能的外部征象进行类推,以测知病发何脏,作出正确的诊断。如肺在体为皮毛,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可以根据皮毛、呼吸与鼻的异常变化,推断病发在肺。所以必须应用不同的诊断方法,如听音望色等,广泛收集五脏病变的外部表现,不能只偏重切脉一种诊法。
(3)“相”,察也。“五脏相音”,即省察五脏各自对应的声音,如肝为呼,心为笑,脾为歌,肺为哭,肾为呻,其清浊长短疾徐的变化,可以意会辨别,并据以推测五脏的病变。
“五色”,指五脏各自对应的病色,即肝青、心赤、脾黄、肺白、肾黑。“微诊”,指色诊极其精微。五色的细微变化,可以通过眼睛诊察。
(4)声音、面色等外部表现都能反映体内脏腑的病变,所以诊断必须四诊合参,广泛收集色、脉等各方面的征象,诊断才能万无一失。
[临证意义]
四诊合参指的是必须同时运用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收集疾病的临床表现。并应用整体观念,对全部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辨别疑似,明察异同,全面地了解病情,作出正确的诊断。
由于病人的体质不同,病因病机各异,病位有别,有些病较明显地反映在神色上,有些病脉象变化较显著,有些病则以呼吸、二便的变化较突出,有些病除非病人口述,否则难以知其病痛。所以不能只偏重于一种诊法,必须同时运用四诊,全面收集临床资料。在此基础上,应进一步综合四诊所得的全部资料,进行全面分析,辨明假象,或舍症从脉,或舍脉从症。又如临床上常应用色脉合参的方法了解疾病的新久吉凶,《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徵其脉小,色不夺者,新病也;征其脉不夺,其色夺者,此久病也;征其脉与五色俱夺者,此久病也;徵其脉与五色俱不夺者,新病也。”“夺”有失的意思,指失去正常状态。《内经》认为,可以通过征验合参脉色两者夺与不夺的相互关系,推测疾病的新久。又如《脉鉴》说:“色与脉,犹须分别生尅,色脉相尅者凶,色脉相生者吉。”临床可根据色脉所分属的二行间生尅关系判断预后,如脉弦而见面色赤,为处于相生关系,表示预后较好;脉弦而见面色白,为处于相尅关系,显示预后欠佳。
(三)揆度四时
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1)。始之有经,从五行生(2)。生之有度,四时为宜(3)。补泻勿失,与天地如一(4),得一之情,以知死生(5)。
《素问•脉要精微论》
[讲解]
本文从天人合一的观点出发,论述人的脉搏与阴阳五行四时的变化相应。因此,诊察脉象必须先知四时之常脉,以常衡变,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1)四时阴阳五行的微妙变化,都在脉象上有所反应,不可不细心审察。“纪”有纲纪、纲领之意,审察脉象四时变化须有一定的纲领,即当先辨别阴阳的升降。夏至至立秋,阴气微上而阳气微下;冬至至立春,阳气微上而阴气微下。脉应四时,随阴阳升降而变化有期,如春弦、夏洪、秋毛、冬石。所以必须首先明了四时阴阳变化,才能知四时脉象之常。
(2)“经”,常道。吴崑注:“始之又有经常之道。”阴阳升降是四时变化的纲纪,五行相生是四时变化的法则,四时的更替因五行相生而产生,所以审察四时脉象变化,应先从辨别阴阳开始,进一步根据五行来分析。
(3)五行相生有一定的常度,并与四时交替相应,即春木生夏火,夏火生长夏土,长夏土生秋金,秋金生冬水,冬水生春木。而脉象的变化也以与四时相应为宜。
(4)四时之阴阳有盈亏,六气有太过不及,所以发病有虚有实。惟有从人与天地如一,脉象变化与四时相适应的观点出发,审察脉象,以常测变,才能得到虚实之情,补泻才能恰当。
(5)“一”指天人相应之理,知道了人与天地如一之情理,在诊断上,能结合四时阴阳五行的变化,审察脉象、面色等,就能预测死生,作出正确的诊断。
揆度者,切度之也(1)。奇恒者,言奇病也(2)。所谓奇者,使奇病不得以四时死也。恒者,得以四时死也(3)。所谓揆者,方切求之也,言切求其脉理也。度者,得其病处,以四时度之也(4)。
《素问•病能论》
[讲解]
本文论述临床必须结合脏腑阴阳与四时气候变化的关系,才能正确诊断疾病。
(1)“揆”,《说文》:“揆,度也。”有度量之意,此引伸为测候脉象。“度”,有推测,估量之意。所谓揆度,指切按脉象以测度疾病而言。
(2)“恒”,常。“奇”,异乎寻常。这里的奇恒是偏义词组,意在奇,指异乎寻常的疾病。
(3)“恒病”,即常病。人与天地相参,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四时气候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死亡时间与四时气候变化有关者为常病,一般地说,脏病愈于其所生的季节,死于其所不胜之时。如肝病,愈在夏,死于秋。心病愈于长夏,死在冬。而异乎寻常的奇病,其死亡的时间就不受四时季节的影响。
(4)所谓揆,就是切按脉象,以推求疾病的所在及其病理。所谓度,就是从切脉得其病处,并结合脏腑阴阳与四时气候变化的关系,进行分析判断,以推测疾病轻重缓急。如春夏阳气生旺的季节,反见沉涩的脉象;在秋冬阳气收藏的季节,反见浮大的脉象,称为逆四时,都属于难治之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