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脏与五液的关系

五藏化液(1),心为汗(2),肺为涕(3),肝为泪(4),脾为涎⑸,肾为唾,是谓五液(6)。

​《素问•宣明五气篇》

〔讲解〕

本文从五脏化生五液的角度,论述了五脏与五液的关系,为临床诊断治疗五液异常,提供了理论依据。

(1)五液来源于水谷,通过脾气的转输,分别归藏五脏,变化而为五脏各自所主的水液,濡润相关的空窍,是谓五脏化液。高士宗注:“化液者,水谷入口,津液各走其道,五脏受水谷之精,淖注于窍,化而为液也。”

(2)心主血,汗为血液所化。津液从中焦进入肺脉,与营气化合,通过心脏的化赤作用,变化为血。汗未出时为津液,储于血中,既出于皮肤则为汗。心主血脉,汗为血之余,所以可以认为汗为心液所化。

(3)肺司呼吸,鼻为呼吸出入之门户,所以鼻为肺之窍,肺的津液上出于鼻为涕,以润鼻窍。

(4)肝藏血,开窍于目。目得肝血的濡养,而能视物,肝血中的津液满溢,则双目润泽。如情志失常,肝气上逆,迫液外泄而为泪,所以泪为肝液所化。

(5)涎为口中津液,其中较清稀的为涎。脾开窍于口,脾为胃行其津液,胃中津液,赖脾气的升清作用,才能上出于口,润泽口腔,所以可以认为涎为脾液。

(6)“唾”,是口液中较稠厚的部分。肾藏精,主水液,肾脉循喉咙,挟舌本,舌下廉泉、玉英两穴,为液出之通道。所以肾液可循肾脉上注于舌下,出廉泉、玉英而为唾,润泽口舌。上述的就是五脏化生五液的情况。

〔临证意义〕

五液为五脏精液所化,所以五液的异常表现,常可反映有关脏器的病变。如心阳不足,失于敛摄,心液不藏,多见自汗;心之阴血不足,血不养心,神气浮越,心液外泄而盗汗,所以汗证应注意从心进行辨证施治。

临床多涕,大多与肺失宣降有关。如肺热壅盛,薰蒸于鼻,则肺液上攻,涕出浓稠。风寒外束,肺气不宣而上逆,肺液外泄、涕出清稀,所以多涕之证应注意从肺进行辨证施治。

肝为风脏,肝气虚不固,风寒之邪内侵,肝经风邪上逆,肝液随之外泄,则多泪。肝血不足,血中津液不能上濡双目,则目涩,所以多泪目涩之症应注意从肝辨证施治。

口中多涎,大多与脾有关,但有虚实寒热之分。脾热上蒸,则口舌生疮而多涎,属脾液外泄之实证。如因脾阳虚寒,失于固摄,脾液上出于口而清稀者,又属虚证,所以口中多涎之证应注意从脾辨证。

口中多唾,大多与肾有关,也有虚实之分。如肾气虚弱,肾液不固而上溢,则口中多唾。肾阴不足,虚火上炎,迫液外泄,则唾亦多,所以多唾之证应注意从肾辨证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