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五行气运的相克规律

五运之始,如环无端,其太过不及何如(1)?岐伯曰:五气更立,各有所胜,盛虚之变,此其常也(2)。帝 曰:平气何如?岐伯曰:无过者也。帝曰:太过不及奈何?岐伯曰:在经有也(3)。帝曰:何谓所胜?岐伯曰: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得五行时之胜,各以气命其藏(4)。帝曰:何以知其胜?岐伯曰:求其至也,皆归始春(5)。

​《素问•六节藏象论》

〔讲解〕

本文论述五行气运相胜的规律及其对人体的影响。同时阐明了五行生克乘侮无非是气候变化太过不及相互关系的反映。由于气候变化的太过不及,致使相应的脏气失调,适应能力降低,导致外邪的侵袭而发生病变。这种翔实而科学的论述,对于帮助我们理解五行的真实含义具有很大的启示。

(1)“五运之始”,“之”字疑误,吴崑改作“终”。可从。上文说明五行气运是相互承接、周而复始的,象圆环一样没有终始。但是这种气候循环包含着复杂的变化,并非是年年如此的简单重复。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周期性?它的太过和不及是怎样的呢?下面接着予以说明。

(2)“五气更立”,谓五行气运交替主时,与上文“五运相袭”义同。“所胜”,即所克的意思。“各有所胜”,请五气之间各有所克所制。如风木可胜湿土之气,寒水可胜火热之气,火热可胜燥金之气,燥金可胜风木之气等等。这是气候盛衰变化的反映,是正常的现象。如果没有克制,偏胜之气便失去制约。

(3)“平气”,指正常的气候。“无过”即没有太过和不及的气候变化。“经”,指古医经。什么叫平气?歧伯回答说:没有太过和不及的气候变化叫做平气。太过和不及的情况怎样?歧伯回答说:在古医经里有记载。这说明气候变化有正常就有反常,有偏盛就有偏衰,因此五运之气可分为太过、不及、平气三种不同情况,《素问•五常政大论》称为“三气之纪”,用以概括自然气候变化中的几种情况。

(4)“得五行时之胜”,承上文说明五行之气以时相胜的情况,即“春胜长夏,长夏胜冬”等等。“各以气命其脏”,即分别以五行之气命名人体的五脏,如春木之气属于肝,夏火之气属于心,长夏湿土之气属于脾等。张志聪注:“春木合肝、夏火合心,长夏土合脾,秋金合肺,冬水合肾,各以四时五行之气,以名其脏焉。”上文明确回答了什么是五行气运的相胜规律。从五气所主的时令来看,春风胜长夏之湿,长夏湿胜冬之寒,冬寒胜夏之火,夏火胜秋之燥,秋燥胜春之风,这就是五行之气以时相胜的情况,它反映了四时阴阳相互制约的关系。正是这种相互制约关系,对各种气候变化起到了相互调节,保持相对平衡的作用。张介宾说:“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所以五行相胜也是常年气候运动的一种正常规律。基于人体五脏与四时阴阳五气相通相应的情况,所以根据五行之气的特点来命名五脏,把肝称作风木之脏,把心称作火热之脏,把长夏称作湿土之脏,把肺称作燥金之脏,把肾称作寒水之脏。

(5)“至”,指应时之气的到来。张介宾注:“至,气至也,如春则暖气至,夏则热气至是也。”“始春”,即一年中春气的开始。始于何时?有两种说法:一是王冰认为“谓立春之日也。春为四时之长,故候气皆归于立春前之日也。”一是张介宾认为“一曰在春前十五日,当大寒节为初气之始,亦是。”按气候变化的实际情况来看,一般到了立春之日才有明显转暖的感觉,但与地区,地势有关。故二说均可并参。上文提出怎样才能知道它们的所胜呢?岐伯回答:推求应时之气到来的时间,都以立春或大寒节日为标准,即观察当日的气候变化是否与节气相应,如果相应,说明时至气至,这是正常的现象,反之则属于变气了。

〔临证意义〕

一年中,五行气运的相克规律,是维持气候相对平衡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就人体五脏的相互关系来看,也具有相似的道理。五行之气的相互制约,实质上即是阴阳之气的相互制约,木火之气属阳,金水之气属阴,金木相克,水火相制,亦即是阴阳的相互克制。这种克制是维持平衡必不可少的条件,自然界如此,人体也如此。比如心为火脏,肾为水脏,心肾相交,水火既济,才能维持心肾阴阳的动态平衡,如果肾阴亏虚,不能制约心火,就会引起心火亢盛,出现心烦、失眠、口疮、咽痛、吐衄、尿血等症。又如肝属风木,气主升发,肺属燥金,气主肃降,肝肺升降协调,则气机运转正常,如果肺阴不足,肃降无权,不能制约肝气,肝气升发太过,就会出现眩晕、头痛、耳鸣、目赤、吐衄、咳嗽、咳血等症。可见五脏之间的相互制约是必不可少的,所谓“无制则亢而为害”,但是,如果本脏不足,相克的脏气太过,致使正常的相克关系失去平衡,也会引起五气相乘,即相克太过的病变。但应该看到,五脏之间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是比较复杂的,五行之气相互制约关系不是唯一的形式,如《医碥》说:“肺在心上,心火上炎,肺受其伤,此为心火克肺金也;若由脾胃积热,或由肝肾相火,或由本经郁热,皆与心无涉。肾阴太盛,寒气上冲,心为之悸,或肾寒甚而逼其龙火(指肾中之阳气)上乘,心为之烦,皆肾水克心火也;若饮食过多,停蓄不行,心火被逼不安而悸者,与肾无涉。脾气过燥,则肾水为其所涸而失润,或过湿则肾水为其所壅而不流,皆脾土克肾水也;若他脏之燥,外感之湿,与脾无涉。肝木疏泄太过,则脾胃因之而气虚,或肝气郁结太甚,则脾胃因之而气滞,皆肝木克脾土也;若自致耗散,自致凝滞,及由他脏腑所致者,与肝无涉。”所以不能机械地看待五脏之间的五行相克关系。